2021-08-03 16:32:11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放暑假了,在各大博物館、紀念館中講述文物來歷、名人軼事的小小講解員又“上崗”了。近日,記者走進小小講解員的生活,揭開了他們培訓和成長背后的故事。
?培訓?
嚴格篩選才能當上小講解員
7月27日上午,100多名經(jīng)過面試被選中的小講解員會集在中國科技館報告廳內(nèi)。認真閱讀著講解資料,相互交換著信息,一時間他們成為了好朋友。
張然老師介紹,今年中國科技館“小小志愿者”培訓從6月中旬開始報名,到現(xiàn)在已有1400多名學生參加。在這期間,他們要學習科技、歷史、文化等多學科的知識,還要系統(tǒng)地培訓禮儀、語言等專業(yè)技能。
“館內(nèi)展覽分為8個部分,講解詞多達4.3萬多字。專業(yè)講解員為孩子們細致講解展板和實物背后的故事,讓圖片和文物在孩子們心中成為鮮活的畫面,并在實際講解中加深理解,進而成為他們知識寶庫中的一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宣教專員李洋說,一個多月后,能通過面試的只有100多個孩子,可謂是優(yōu)中選優(yōu)。
與此同時,北京自然博物館也舉辦4期培訓,分為中文講解和英文講解培訓的16個班,早已班班爆滿。7月26日下午,戴著“小小科普講解員”藍色綬帶的40多個孩子走進展廳,聲情并茂地為老師和小伙伴們講解自己喜愛的展品,這是他們的結(jié)業(yè)式,也是他們暑期生活的開場白。
講解應(yīng)該掌握什么節(jié)奏?聲調(diào)應(yīng)該如何變化?詞語有什么輕重格式?一次次的氣息、呼吸練習中,小講解員們開始漸漸注意自己與人溝通的方式。北京自然博物館培訓老師褚瑩說,“許多孩子和家長發(fā)現(xiàn),在講解的過程中,孩子們突破了自我。”
“以前,我說話特別快,而且是自顧自地說,從不管別人的感受。現(xiàn)在,當了講解員就需要讓別人聽明白,所以特別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嘉森說。
“嗯、啊”等口頭語變少了,還對講解詞里的一些表達有了自己的想法。“嘉森媽媽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說話的語速變慢了。
培訓老師褚瑩說,“很多孩子經(jīng)過培訓后,都知道自己講解是一種禮儀,說話的內(nèi)容是要讓更多的人愛聽,還要聽得懂。這種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
?成長?
儲備知識在考試中運用自如
“二戰(zhàn)時,日本無條件投降后,中國戰(zhàn)區(qū)的受降區(qū)在哪兒?”……7月28日上午,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里,身著藍色小講解員制服的廖堯禹被一群觀眾簇擁著,面對一個個問題,他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
“講得真細致,背景和來由說得很清楚!”一段講解結(jié)束,現(xiàn)場響起了掌聲。
來自右安門外國語學校的初一學生廖堯禹從2019年起成為了紀念館的小講解員。已有三年館齡的他,對每一件文物,每一個事件都已了然于胸。
做到這些,可著實下了一番功夫。廖堯禹說,“剛上崗時,一聽觀眾提問就特緊張。像‘百團大戰(zhàn),八路軍到底有多少部隊參戰(zhàn)?臺兒莊大捷,我們消滅了多少日本鬼子……’館里那么多文物,故事太多了。一時答不上來,就逼著我去查資料,補充知識盲點。”
三年的知識儲備讓廖堯禹受益匪淺,就連學校的歷史考試都已應(yīng)付自如,今年期中和期末的歷史考試,他都得了滿分,連語文考試中一道與抗戰(zhàn)歷史相關(guān)的附加題,他也答對了。
12歲的李昊辰已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老”講解員了。 有著5年講解經(jīng)驗的他對古爬行動物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現(xiàn)代動物展廳中的每一件展品,了如指掌。
5年前剛當上小講解員的李昊辰,把解說詞背得滾瓜爛熟后自信滿滿地站在鳥類展廳。
“鳥的骨頭為什么是中空的呢?”“鳥類是從恐龍進化來的嗎?”……
“嗯,這個,我不是特別了解……”
讓他沒想到的是,講到一半時,一名小女孩連串提問把他問暈了。卡了殼,支吾了半天也答不上來。“當時太丟人了,我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自那以后,李昊辰開始通過看書、看紀錄片、向?qū)<艺埥獭⑷ヂ爟?yōu)秀講解員的講解等方式自學。如今,李昊辰已經(jīng)有屬于自己的一套專屬講解詞,每次講解總能帶給聽眾好多意想不到的額外知識。
?變化?
靦腆的孩子變得自信大方
“這是抗日女英雄趙一曼寫給兒子的家書:‘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14歲的小講解員趙邵帥滿懷深情地講解,打動了每一位觀眾。聽到他生動地講述烈士就義前的絕筆信,游客們早已是淚眼婆娑。
“當小講解員以前,我特別膽小,見到人多了就說不出話來。第一次站在紀念館的展廳里,面對涌過來的觀眾,我就緊張得手心冒汗,大腦一片空白,老師教的講解手勢全忘了,連說話的聲音也越來越小。”趙邵帥說,那一天,觀眾期待的眼神,在完成講解后全場熱烈的掌聲給了他最大的鼓勵和信心。從此,他不斷練習講解技巧。每個周末,都會到紀念館講解兩三個小時,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
“原來他有些靦腆,不是特別外向,參加講解活動后,孩子膽量大了,也變得更自信多了。”媽媽趙繼紅說,觀眾給孩子的鼓勵,讓他的表現(xiàn)一次比一次好。現(xiàn)在,趙邵帥變得自信大方,樂于分享自己的見解。
如今,趙邵帥不僅代表學校在參加區(qū)級演講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還在市級中小學生朗誦比賽中獲得了銀獎,并擔任了學校許多活動的主持人。
?專家?
為適應(yīng)社會與職場積累經(jīng)驗
兒童教育專家劉勇赫認為,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看,去博物館當小講解員比單純?nèi)ゲ┪镳^參觀游覽要更有益處。因為孩子通過主動體驗訓練了觀察、思考、聯(lián)想、表達等綜合能力,為孩子適應(yīng)未來社會環(huán)境與職場生活積累了經(jīng)驗。
有的家長認為,當志愿講解員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會耽誤學習。可劉勇赫認為,當小講解員恰恰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學習方式:提前準備資料,牢記內(nèi)容,反復(fù)演練,虛心請教,這一過程恰恰收獲了真正的學習能力。
劉勇赫建議,博物館是廣大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應(yīng)該為更多的中小學生開放,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講解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和內(nèi)容。同時,在“崗前培訓”課程上,讓專業(yè)出色的業(yè)務(wù)能手給孩子們進行面對面指導(dǎo),以及崗前模擬訓練,讓孩子們體會到正式感與責任感,收獲全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