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11:47:47
來源:互聯網
高考第一天,著名心理學家、高考研究專家王極盛,第22年來到人大附中考點“陪考”。據王老觀察,今年高考送考家長人數比往年減少了一半以上,送完考生后依然停留在考點附近的家長人數更是比往年減少了五分之三。這種變化不僅意味著考生和家長面對高考的態度更加冷靜、理智,也意味著,更多考生甩掉心理壓力,從而在考場上有更自如的發揮。
每到高考,總有家長比孩子還要緊張焦慮。將孩子送進考場后,無論是風雨中還是在艷陽下,眼巴巴地望著考場“全程陪考”,孩子剛走出考場就上前詢問考得怎么樣。家長把全程陪考當作一種應該完成的使命,其實大可不必。全程陪考“性價比”很低,甚至有可能給考生增加壓力。雖然一些心態沒有調整到位的孩子會希望家長守在場外,但更多參加高考的孩子,年齡到了18歲,面臨人生大考,已經有能力做好自我調節。進入考場,沉著應戰也是考試的內容之一。爸媽守在場外,于知識運用、于現場發揮,都起不到太大作用。如果考生再有了“爸媽守著我要是考不好怎么辦”的顧慮,那可真就是起到了反作用。
此外,家長在考場外聚集,也不符合當下防疫要求。暑熱天氣,一些家長不愿全程佩戴口罩,疾病很有可能趁機傳播。其次,考場外,最需要的是安靜,家長聚集陪考容易引發交通堵塞,甚至有可能影響考場之內的安靜。此外,全程陪考也消耗精力。孩子一場大考下來,最希望看到的,肯定不會是爸媽疲憊的神態。
高考是對莘莘學子知識積累及運用能力的考核,也是對考生和家長心理調控能力的考核。克服焦慮、輕松上陣,不僅是考生們應該努力做好的功課,也是家長們的必修課。送考不陪考,在孩子考試期間抓緊時間休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放松心情,耐心等待孩子走出考場,這才是家長們最高效、最用心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