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寒門學子獲得更多制度幫扶

2021-04-21 10:30:59

來源:互聯網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一篇博士學位論文的“致謝”部分在多個網絡社交平臺流傳,作者是2017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他在文中回顧了自己出生小山坳,母親離家、父親早逝,自小就與貧窮和苦難抗爭最終完成學業的經歷。目前,他已就職業于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

這篇“致謝”之所以引發眾人強烈共鳴,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所帶來的啟發和示范效應。憑借學習奮斗奔向不一樣的人生,這條路人人可走,但是否人人都能走得通?

近年來,有關“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討論不時出現,教育資源充分、優質、均衡與否屢成熱點話題。當“雞娃”“牛娃”在牛校、名校“一日千里”時,還有不少出身于困難家庭,特別是農村地區的貧困家庭的子女舉步維艱。在被這份“致謝”感動之外,如何激發更多行動,讓今天處于困境、生活困難的學子們能通過教育改變命運,能憑借自己的努力走向新的天地,或許是更為迫切的任務。

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關注和支持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對縣鄉教師培訓投入,職稱評定要采取優惠傾斜的政策”;教育部日前作出部署,明確2021年繼續面向農村和原貧困地區實施重點高校招生專項計劃;前幾年,貧困地區的學生和成都七中學生通過一塊共享屏幕上課,優質資源更充分地惠及到了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孩子;以“80后白發爺爺”張鵬程為代表的新一代鄉村教師,憑借著如火的初心讓鄉村里的孩子們有了可以觸摸的未來和希望……

同時,幫助貧困地區徹底脫貧,提高相關地方的發展水平,也是讓教育更有保障的重要基石。黃國平博士在“致謝”中寫到,自己小時候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夜里抓黃鱔,周末釣魚、養小豬仔和出租水牛”。通過健康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讓農村的生活更好一些,讓生活的苦難對當地孩子們的羈絆再少一些,讓教育改變命運的理想再切近一些、豐滿一些,是一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城鄉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教育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的公平才有望進一步實現。

方方面面資源和物質的保障與傾斜,有望讓農村的孩子們擺脫自卑,身心健康。讓他們努力過后不再僅是博得一個“小鎮做題家”的稱號,而是帶著理想與自信從容前行,在學成之日還能反哺家鄉或者幫助更多的人改變命運,這才是我們所期盼的良性循環。

不能忽視的是,一份高學歷或許不足以讓他們“扭轉乾坤”——城市中的高房價、鄉村里體弱多病的父母,當這些與職場上的晉級、競爭交織在一起,曾經學業上的成就很可能在現實面前變得黯淡無光。

所以,面對這樣一份“致謝”,期待各方能有更多的行動,讓寒門學子不僅能更容易地走出來,而且能更順利、愉快地走下去。這不僅是在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更是在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整個社會的風向。

關鍵詞: 寒門 學子 獲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