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開排名”對學生不利嗎?

2021-04-19 11:16:04

來源:互聯網

在中國什么話題最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

這個問題也許十個人有十個答案,但是大概率,十個答案中會有六個,會指向一個共同的主題——教育。

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些年國產劇特別喜歡說教育,從最初的《虎媽貓爸》《辣媽正傳》開始,到黃磊擔任藝術總監的“小”系列,《小歡喜》《小別離》,以及去年幾乎火爆全網的《三十而已》,這些劇目幾乎無一例外,劇中牽扯的教育話題可以瞬間點燃話題的熱度。

不得不說,《小舍得》的劇情流動起來之后,教育、成績、排名等話題就如同無所不在的烏云,籠罩在每個人的頭頂上方。

4月6日,教育部公布《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征求意見稿)》,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1年4月23日。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學校不得公開學生個人的考試成績、名次。此條規定引發了熱議。支持者認為這是尊重學生、回歸教育本質的做法,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表示反對,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3點:

第一,不排名怎么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況,怎么制定學習目標?

第二,學習就是要優勝劣汰,不公開排名失去了激勵的作用。

第三,升高中、考大學、找工作、工作崗位上的績效考核,都面臨著排名,中小學生考試成績不公開、連排名都沒有勇氣知道,將來怎么面對社會的險惡?

針對以上擔憂,本文想和家長一起來思考幾個問題,澄清教育觀念中的幾個誤區。

第一,不公開排名等于不排名嗎?比如說,常見的在中高考模擬考試中會給出一個分數段,根據這個分數段,學生大致能推測出自己所處的名次,但是個人成績和名次不需要公開張榜示眾。再比如平常的小測驗,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名次,可以私下里向老師打聽,但是老師不宜公開發布每一個學生的排名。而想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考試成績只是一個檢測手段,家長和老師更應該通過學生的學習過程來了解其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來制定學習目標。

第二,排名真的是好的激勵手段嗎?教育心理學的實驗和實踐早已告訴我們,真正激勵一個人成長的是內在動機,而不是外在的標準。只看考試成績和排名,往往忽略了個體的差異以及個人成長節奏。如果整個學習環境和家庭環境看重的是分數和名次,那就意味著把一個人的價值等同于外在的標準(這個標準不一定是全面和準確的),忽略了一個人的先天特質、后天努力和學習基礎差異。

第三,學習是你死我活、優勝劣汰的過程嗎?

如果我們忽略了學習過程中的協作、毅力和堅持,把學習視為把別人擠下去、自己排前面的階級斗爭,那就有可能導致惡性競爭。比如新聞里時常有針對優秀學生的校園排擠現象,孤立同學、偷走同學的復習題,甚至出現傷害競爭對手身心健康的惡劣行為。同時,有些學生因為害怕排名落后,串通或者威脅他人幫助自己作弊。請問,與考試排名前進了幾名相比,一個人善良、誠實的品質不是更重要嗎?

那些擔心不公開排名就失去了激勵作用的家長,一種是把自己對人生的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一種是在羞辱教育中長大、同樣羞辱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長內心里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懷有極大的焦慮,就會不由自主勒緊孩子身上的繩索,期望通過掌控孩子的人生來轉移自己身上的痛苦。還有一些家長說,我們都是這么長大的,我感謝排名激勵我考上大學找到好工作,現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你這樣長大,不等于這種做法就是符合教育規律的。認為不公開排名就不能激勵孩子的家長,往往把外在的成績和排名等同于孩子,卻忘了保護孩子的自尊自信、培養孩子的學習品格。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是有益于社會的終身學習者?毫無疑問是后者。學習能力不等于考試成績,更不等于某一次考試的排名。學習是一個終身成長的過程,是出于自我成長的需要、對世界充滿好奇、善于自我激勵,朝著長遠目標而不斷奮進的過程。即使未來需要面對排名競爭,也不等于早早把未成年人按照成績分成三六九等。就好比每個健康的人都要學會直立行走,可是有哪一個父母會把吃奶的孩子扔下地學走路?花開有時,迸發有時,何必著急?

片面追求排名和分數,至少會對學生帶來三方面的傷害。

第一,缺少歸屬感。孩子會認為家長老師看重的只是排名,并不欣賞內在的自己。在一個分分計較的學習環境里,每個人都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學習者無法產生歸屬感,無法感受到團體的協作精神。

第二,傷害自尊和自信。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夠經過努力達成目標,自尊是感到自己有價值、值得被尊重。大腦需要建立愉悅回路,只有愉快的事情,才會激勵人不斷去做。第一名只有一個,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來說,公開排名只是一次又一次提醒你,你是一個笨蛋。

第三,錯誤的目標。人生不是一個賽道,甚至在漫長的一生里,你并不需要跟別人去比較。你要有自己的成長方向和目標,盡可能成為最好的自己。而公開的排名,尤其是對未成年人公開的排名,是一種簡單的粗暴的做法,無法展現出個體的差異以及為此付出的努力,讓未成年人時時刻刻都處在失敗的恐懼里。

教育部表示,《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征求意見稿)》是為了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健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制度。正是為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名譽,學校不得公開學生個人的考試成績、名次,不得對外宣傳學生升學情況。教育部發布這樣一個征求意見稿,實際上是力圖回歸教育的本質:尊重個體差異,培養人的終身成長。

比起分數和排名,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強大的使命感、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成長型的思維。相比起成績和名次,教育者和父母更應該贊賞孩子的品格,比如同情心、同理心和堅韌、協作的精神。

因此,教育部的這個征求意見是希望引導全社會改變以分數、排名來衡量學校和學習者、把學校辦成考試工廠、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的誤區。過去二十年,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80%的工作在20年前是不存在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的創造性的人才、具有合作精神的人、高瞻遠矚的領袖人才。《小王子》里說:“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眼睛看不見的。”所有的教育目標是要為未來培養人才,為未來更美好的世界去塑造高尚的品格、培養不俗的品味,這一切都無法用排名來界定。

關鍵詞: 公開 排名 學生 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