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 不能只靠一個“班”

2021-04-02 09:47:06

來源:互聯網

提到學前教育,“幼小銜接”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無論是教育管理部門還是教育專家,都倡導幼小銜接應是能力和素養的銜接,如此才能讓兒童順利過渡到人生新階段。國家雖然三令五申強調幼兒園“去小學化”,但是嚴禁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的現實卻讓不少家長很難接受:孩子上小學后學習跟不上怎么辦?為此,各種幼小銜接培訓班依舊火爆,很多家長為孩子報名參加培訓,希望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第一學期的知識,以便能夠“一馬平川”地升入小學。

通過百度指數最新的數據可以看到,“幼小銜接班”是與“幼小銜接”相關度最高的詞之一。讓孩子提前學習真的必要嗎?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應該“銜接”什么?本期北京晚報《教育周刊》就邀請部分學前教育專家、幼兒園和小學負責人與各位聊聊幼小銜接這些事。

家長需正確對待幼升小 不為機構套路買單

每年幼升小政策還沒有出臺,就有很多家長為幼小銜接開始焦慮。不僅到處打聽有什么門路可以順利進入自己心儀的小學,還到處查找有實力的幼小銜接培訓班。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誼認為,這主要是家長的焦慮心理造成的,且家長的焦慮心理短期內難以根治,部分原因在于整個教育輿論的生態異常復雜。“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與朋輩壓力,以及整個社會的‘搶跑’和‘內卷’容易導致家長出現焦慮情緒。很多微信朋友圈所謂教育資深人士或者‘專家學者’的‘軟文’,背后往往有培訓機構的利益推手,夸大幼小銜接培訓班的作用。所謂‘科學’教育理念或者‘進口教育模式’往往缺乏靠譜的循證教育研究的支持,很多都是機構販賣焦慮,利用家長的焦慮‘割韭菜’,是讓家長在交‘智商稅’。”

在朝陽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陳立華看來,有些特點是普遍具有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這個學前年齡段的孩子普遍具有的特點。每個孩子表現得不一樣,男生和女生表現得也不一樣。因此,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到了6歲,進了學校,必須馬上就能坐得住,馬上就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能夠做到注意力集中,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所以家長也不需要特別焦慮,如果說在家里可以做點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事的話,就盡量少打擾孩子,尤其是男孩。有很多媽媽在孩子做事的過程當中,給點水喝,給點水果吃……這實際上是在擾亂孩子的思維,因為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尤其是男生,他容易比較專注地干一件事,你叫他沒有回應,你再叫,就可能給他喊暈了。實際上這些都是對孩子專注度的破壞,但是很多的家長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就覺得應該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這些事情都需要特別注意和調整的。”

另外,據李敏誼研究小組在北京兩個學區調研發現,由于幼兒園入園政策與小學入學政策相對獨立,加上幼兒園和小學也不存在必然的業務合作關系,因此家長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更為靈活、多元。“比如遠郊區幼兒園大班退班現象就比較明顯。這里既有家長跨區擇校的原因,還有的家長希望通過購買校外培訓機構的服務滿足教育需求和解決自己的焦慮情緒。”在李敏誼看來,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推動新九年一貫制,以及幼兒園與小學就近實現雙向銜接。“幼兒園可以開展入學準備教育。強調幼兒入學準備要貫穿幼兒園小中大班全過程和保育教育全過程,工作重點在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學期。小學則可以開展入學適應教育。這是指學校、家長、教師和教育管理部門共同努力,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小學一年級兒童逐步適應小學生活的教育過程。比如上海市在2013年就推行了‘零起點’和‘等第制’,希望以此減輕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2017年起,上海市啟動了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讓兒童站在學習的正中央,打造讓兒童在‘做做玩玩’的過程中,獲得豐富多元學習經歷的活動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幼小的雙向銜接。”

孩子超前學習并不可取 家長切勿因小失大

造成家長焦慮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在部分小學的確存在一年級初期課業進程速度過快的現象,導致真正零起點入學的兒童學習較為吃力。同時,國家三令五申強調幼兒園“去小學化”。這就讓家長陷入了“幼兒園不讓教,進入小學又跟不上”的糾結中。

而很多培訓機構正是抓住了這部分家長的心理,不僅在宣傳上顯示其內容接近小學一年級課程,安排了拼音輔導、識字閱讀、數學計算思維等內容的課程,并表示上完幼小銜接課程后再學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會“非常輕松”。以此“緩解”家長因為“跟不上”產生的焦慮。

在李敏誼看來,教育部在規定幼兒園不得“小學化”的同時也要求小學一年級實施“零起點”教學,即堅決糾正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等違規教育行為。所以即使沒有上過幼小銜接培訓班、沒有提前學過知識,經過一段時間,正常的適齡兒童都能夠很好地跟上學校課業進度的。

石景山區第三幼兒園園長王斌認為,家長們擔心焦慮的“跟不上”更多指的是知識技能方面的。從近期來看,參與過所謂“幼小銜接”培訓的幼兒看似在知識技能方面比沒有參與過培訓的幼兒要“優秀”,但這種“優秀”不會持續很久,未提前參與培訓的孩子甚至在后面的學習中會實現反超。一方面是因為孩子自身大腦發育成熟,幼兒能夠更好的理解小學知識;另一方面,學前階段良好的學習興趣、生活自理習慣、時間概念、任務意識、樂于思考和合作探索等學習品質的建立,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集體生活,主動地進行學習。

同時,王斌表示,3至6歲孩子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是其理解知識,獲得經驗的主要途徑,借助游戲和日常生活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協調、整體性發展和學習品質的培養,是學前階段的主要任務。幼兒園“小學化”在內容上注重知識技能,在形式上注重講授、訓練,這都違背3-6歲幼兒學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不僅不利于幼兒天生好奇心的保持,無法真正促進幼兒整體性發展,更不利于幼兒樂于探究、敢于創造等學習品質的培養,甚至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是有害的,如出現厭學、習得性愚笨等問題。

在杭州市天水幼兒園園長胡嫣看來,過早而過度“小學化”的學習,勢必會讓孩子早早地承受到學習的壓力。孩子懵懂童真的年齡,本應該是愉快而輕松的游戲歲月,卻過早地被要求記憶和練習偏邏輯、抽象的知識,超出學前兒童年齡和心智的知識學習,會走向機械和枯燥,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探索的內驅力,真正的學習生涯開始時,興奮和好奇、學習的樂趣已經泯滅,這個是長久的最大的害處。

入學前孩子養成好習慣 更要做好心理準備

此外,還有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學習,是因為不了解小學的情況,不知道應該做好哪些幼升小準備。正如剛才幾位園長所言,現在很多家長把“幼小銜接”片面地理解為“提前學習”,這在本質上其實是縮小了“銜接”的范圍,把“銜接”局限甚至等同于知識的準備和延伸。這樣的錯誤認識不僅導致了幼兒園“小學化”現象,更是與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也是相違背的。那么,作為家長該為孩子做好哪些準備呢?

在王斌看來,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需要認識漢字、學習算數等等,覺得這些是孩子們入學準備的必要技能,家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的確,幼兒升入小學相關的知識儲備也是必要的,在識字方面,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通過環境、識字卡片、識字游戲滲透一些簡單的漢字識字,激發幼兒對漢字的興趣;在計數方面可以給幼兒準備數學游戲材料讓幼兒在操作、體驗中學習數的分解組成、20以內的加減法,為將來升入小學做好鋪墊。”

同時,王斌表示,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其實是學習品質的建立。學習品質是孩子學習知識技能時所呈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比如認真專注、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等,這些不僅僅是幼兒階段應該著力培養的,同樣也是中小學正在倡導的核心素養。為此,她建議,作為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聊天、探索身邊的環境,做有趣的事情,并給予他們信心。

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俞國娣認為,培養孩子向往讀小學的愿望非常重要。因此,首先要讓孩子產生對小學的向往之情。“家長可以和孩子說說小學學習的有趣之處、小學學習的意義,和孩子講講家長自己上小學的故事。還可以從購物開始做起,帶著孩子一起買書包、買文具等學習用品,讓孩子對未來的小學生活充滿憧憬。由于幼兒園和小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要求等方面都不同,因此,家長也應該幫助孩子在作息、環境、交往等方面幫助孩子做出調整。”

“此外,傾聽、閱讀和整理的習慣都有益于孩子今后的成長。其中,傾聽不僅是孩子課堂上聽懂的重要保證,也是尊重別人的一種表現。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孩子課外知識,還能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整理能力差的孩子常常會養成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而且一個缺乏條理的孩子很難把知識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楚。”因此,俞國娣建議家長要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從細節小事入手,注意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和整理的習慣。

從多年的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陳立華認為家長還應該重視孩子心理上的準備。“家長要告訴孩子到了小學之后他就會加入一個新的集體,里邊也有很多新的朋友、新的老師,他會到一個新的環境。因此,家長們可以幫助孩子進行一些暢想,讓孩子有心理上的準備。”

關鍵詞: 幼小 銜接 不能 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