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往往都是哲學家

2021-04-01 09:31:05

來源:互聯網

上星期帶著孩子在公園溜達,走累了坐在路邊的休息椅上歇腳。旁邊的椅子上坐著一家三口邊吃零食邊聊天。

爸爸問:“你現在跳繩一分鐘能跳多少了?”

兒子:“一百多個。”

爸爸:“我跟你這么大的時候我一分鐘得跳一百五。”

兒子:“我們班有一個女生能跳一百八。”

爸爸:“我就沒見過一年級一分鐘能跳一百八,那不可能!”

兒子說:“沒見過不等于不存在。”

沒見過不等于不存在,中國互噴的成年網民里至少有一大半已經不具備這個意識了。

 

我去接我兒子下課,聽到有兩個家長聊天。

“現在的小學生身體都不成,一個個胖的,蠢的,真不如咱們小時候靈活。”

我跟兒子說:“說得有點夸張吧。”

他說:“嗯,夸張了。我們班靈活的同學多了。”

我說:“那你生氣嗎?要我我就不服。”

他說:“嗨,我沒什么生氣的,他們又沒有說我,我也不是他們說那種人,我干嗎要主動上去不服氣。”

最近一位女性單口喜劇演員笑話里的一些吐槽在社交網絡里產生了巨大反應,充分說明了這個自覺性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具備的。

 

過年我兒子收了幾筆壓歲錢,他留了一些,但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余的錢他交給了我們。

我逗他說:“你這是讓我幫你存著,還是就算給我了?”

他說:“存著也成,給你也無所謂。”

我想現在的孩子大多不太缺錢,造成他們理財觀念不太足。我決定試試啟發一下。

我說:“其實你可以做一些儲蓄。你知道什么是儲蓄嗎?”

他想了想說:“我知道什么是儲蓄。”

我:“那你為什么不?”

他:“如果把所有的錢都留下來,那我就會忍不住去想著怎么把它花出去,然后我就可能去關注起那些其實沒那么喜歡的,或者沒那么需要的東西,只是因為我能買得起。然后我還可能去想怎么能有更多的錢,總這么想,我可能會離真正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那這些錢對我來說就是負擔了。”

是我小看他了。對于成年人來說,錢是如此,而諸如錢財一樣的其他亂我心者而產生的貪念,亦可說通。

 

我兒子發量極多且發質很硬,導致他的發型總會保持一種相當不羈的狀態。有一次在跟其他家長聊天的時候,人家告訴我,我兒子在其他年級的孩子中也是知名度很高的“滋毛學長”了。

我回家跟他說了這事,并向他建議說:“要不然咱們把頭發剪短了,那樣你發型就不會經常跟炸了窩一樣了。”

他說:“用不著。”

我說:“別人總是會注意你的頭發沒關系嗎?”

他:“沒關系。”

我:“可是我覺得你時間久了可能就有關系了。”

他:“我覺得我不應該因為別人覺得我有沒有關系而覺得我有沒有關系。”

捋清楚這句俄羅斯套娃一樣的話中的邏輯關系后,我深感震驚,陷入思考。

 

昨天白天搬了一天家,晚上寫東西寫累了,就靠在沙發上休息會兒,沒想到竟然睡著了,睡得很沉,再睜眼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一點半,孩子們早就都睡下了。

我起來收拾東西,發現我電腦鍵盤上貼著兩張紙條。一張是我兒子寫的,一張是我女兒寫的。一個勸我早睡,一個提醒我喝椰子水。

第二天早晨,我問我女兒:“你怎么不叫醒爸爸呢?”

女兒:“因為你在睡覺。”

我:“你提醒爸爸喝水是為了我身體好啊,叫醒我也不會不高興。”

我女兒說:“可是我覺得就算是要對別人好也不能隨便打擾他。”

醍醐灌頂,所有以“都是為你好”為名義而搞情感綁架和批判孩子的家長們都應該自省一下。

 

有一天晚飯時我女兒跟我說了她在學校的事,大體上是一個同學未經允許破壞了她的物品。

我問她最后怎么解決的,她說:“老師讓他在班里道歉了,他跟我說了對不起,我原諒了他。”

我想到了一些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總是被迫原諒別人,所以我說:“如果你心里不原諒他,你就不用原諒他。你只需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就可以。”

她說:“我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原諒他的。我原諒了他,我就可以不用一直想著這些事,我也不會因為每次看見他就生氣。”

為了自己而原諒別人,這是一種極具智慧的心理,有多少人為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執念而把自己困在死路里。

 

這學期開學前我問我女兒:“開學了,開心嗎?”她說:“不開心。”我:“為什么呢?我和你媽還挺開心的。”她:“我們能讓你們開心的事,我們肯定不開心。”我建議做家長的都可以用這句話去審視一下自己的開心和孩子的開心是否統一,定期盤點一下初心剩余度,就算無法改變的、必須堅持、不可放任的,也可以換換態度去溝通。

有時候不能不承認,少年兒童是哲學家。他們能保持最清醒頭腦,把問題看透徹,一針見血,單刀直入,毫不留情,直指真相,不像成年人,被生活錘煉得忘了本心,把虛偽當作智慧,把圓滑看成本事,把面子當尊嚴,把歲數當資歷,把貪欲當追求,把束縛當給予。所以如果有人說,他一定比孩子懂得多,我是不信的——我不但不信,倘若他們還要因此而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我還要瞧不起他們了。

關鍵詞: 少年兒童 往往 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