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體育課帶來的變化

2021-03-25 09:46:49

來源:互聯網

3月12日12時40分,天已有些陰。

北京八中,一群十幾歲的少年跑到操場上集合,陰沉的天并沒影響他們的興致,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躍躍欲試。

這是八中超常教育實驗班(簡稱“少兒班”)的學生們,他們正準備去上一堂體育課。體育教師徐東良組織學生們排好隊,公布了體育課的“內容和目標”——在老師和家長志愿者的陪同下,乘地鐵一號線到達玉泉路地鐵站,再徒步走回學校,全程9公里。

孩子們能行嗎?

“沒問題,這是少兒班的傳統。”徐東良說,將體育課融入大自然,是八中堅持了30余年的探索,孩子們在一次次遠足中,親近自然,走進社會,野蠻體魄,文明精神。

自然體育課,不止于體。

走出校門 親近自然

“真沒想到作業并不多,但體育課比別的學校多很多。”一位新生家長如此描述對八中少兒班的第一印象。

少兒班每天都有體育課,每周五還要走出校門,上一堂課時長達半天的自然體育課:遠足、登山、游泳、劃船、滑冰、自行車騎行、定向越野、獨輪車、抖空竹、腰旗橄欖球……豐富多彩。

時光倒回30余年前,體育課可沒現在這么多花樣。當時,八中還只有一個200米跑道的水泥地操場,活動空間、體育設施受限,體育課的內容也單調乏味,雖然不少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并不愛上體育課。

1985年,一群少年的到來,推動了八中體育課的革新。

那一年,八中超常教育實驗班正式創辦。每隔一年,學校面向小學選拔幾十名9至10歲的智力優秀少年,幫助他們用4至5年完成小學五年級至高中學段學習,參加高考。少年們個個智力超群,成績優異,十四五歲考入知名高校的例子比比皆是。

望著被贊譽包圍的孩子們,八中教師的心中開始為另一個問題擔憂,“這些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而且因為年齡小、學制短、要求高,生活相對封閉,面對社會的基本適應能力、面對大自然的基本生存能力不盡如人意。”

升入大學后,這短板更為明顯。

“孩子們的智力沒問題,但與普通教學模式下18歲考入大學的學生相比,少兒班的學生在身體、心理、情商方面都有差距,這很可能影響他們今后的成長。”一位八中少兒班的老師說。

怎么辦?學校想到了體育課,“一定要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放在首位,增加體育課的課時,開好體育課。”當時已年過半百的體育教師杜家良開始攻關。

但學校場地、器械受限,增加的體育課到哪里上?“沒關系,咱們到大自然中上。”杜家良創新開設了自然體育課,山嶺、樹林、公路、田野、冰面、游泳池,甚至臺階、土坡、高地都是體育“課堂”、體育器械……

自然體育課,迅速受到歡迎,每周五走出校門去鍛煉,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事。

2000年開始,杜家良的徒弟徐東良接棒少兒班體育教學,自然體育課變得更加豐富。

步行至天安門看升旗,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明城墻遺址公園慢跑、做游戲,學習北京歷史;登香山,在頤和園定向越野……遠足是自然體育課的傳統項目,學校設計了20余條遠足路線。每次孩子們走出校門前,老師們都會提前踩點,具體到

何時休息,在哪兒休息,休息幾次……“安全第一!”徐東良說。

甚至雨雪天氣,都被老師們利用起來。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孩子們不會躲進教室,或是打雪仗,或是依據雨勢遠足,接受天氣的考驗。“孩子們很喜歡,也很有效果。”徐東良說,“比如下大雪時,看著窗外的雪花,學生們的心早就飛到外面去了。我們會調整教學安排,帶大家去公園打雪仗,接受大自然的鍛煉,再回來繼續上課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城市遠足 不止磨煉

集合完畢,遠足開始。望著走出校門,向玉泉路地鐵站進發的孩子們,徐東良的臉上浮現出笑意,“9公里,小意思,他們沒問題!”

的確,這并非最遠的遠足。

八角游樂園、國貿、大望路……每一次遠足,孩子們都期待能走得更遠。

一次遠足,孩子們要從八角游樂園地鐵站走回學校,13公里。臨出校門時,帶隊老師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希望大家17時前回到班里。”

14時30分,大部隊在八角游樂園地鐵站下車,10歲學生小楊已覺得腳下有些發虛,她挺起腰,深吸一口氣,咬牙堅持。伙伴們也都和她一樣,“別掉隊!”“走得快的,等等后面的同學”……大家相互鼓勵著,“17時前回到班里”,孩子們相信自己能完成。

走過四環,腿已經酸了,腳也有點兒疼,在路邊坐下的想法愈來愈強烈;三環到了,只有一位同學身體不適,乘公交車回了學校,其余人雖然步伐已明顯沉重,但都在堅持……

16時,16時30分……“復興門的彩虹橋就在前面!大家加油!”打頭的學生興奮地喊起來,同學們一陣歡呼,竟邁開腳步跑了起來……

穿過最后一個地下通道,校門越來越近了,進入教學樓,大家強忍酸痛,邁開雙腿一步兩個臺階……徐東良就站在班級門口,笑瞇瞇地望著孩子們,“同學們都非常守時,祝賀大家順利完成任務。”

每一次遠足,還有附加的任務;每一次遠足,學生們收獲的也不僅僅是體能。

“同學們,我們不僅要完成9公里遠足,還要完成一個小任務,整理路邊的共享單車。”

在玉泉路地鐵站,徐東良公布了此次遠足的“附加任務”。“沒問題!”同學們信心十足。

一路上,只要發現隨意擺放的共享單車,學生們就會合力將單車扶起來,擺整齊。剛開始,同學們走得很快,整理單車,配合默契;漸漸地,孩子們的腳步、手里的動作都慢了下來,但沒有一個學生放棄。“其實學生們已經累了,不過他們用意志堅持,用友誼相互鼓勵扶持。”徐東良說。

回到學校,學生們寫體育周記,“責任感”和“自豪感”出現在很多人的筆下,“這正是自然體育要培養的信念——強健體魄的同時,體驗承擔社會責任的光榮。”徐東良說。

每年秋天,老師們會帶學生們爬香山,“不是順著游客們常走的石階上山,而是走人跡罕至的‘荒路’。”徐東良說,爬山過程中,學生們要克服身體困難,熟記路線,在感受大自然中掌握生存技能。

冒雨爬山是學生們難忘的自然體育活動之一。雖然只是蒙蒙細雨,向上的山路也會變得濕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將登山路線調整為坡度平緩、有扶手的石階路。在登山過程中,有學生并不想爬,但又不甘落后,互相較勁、互相幫助,一個都沒有落下。一名學生詳細記錄了內心變化:從恐懼到興奮,從咬牙堅持到最后的勝利,臉上的汗水和雨水,掩不住登頂后的歡笑。“面對特殊環境,做好自我保護,經受各種情景的考驗,也是大自然給我們的饋贈。”徐東良說,登山這一項目貫穿學校生活,學生們真正經歷了體力和意志的磨煉,在疼痛和汗水中感受到超越和戰勝自我的自豪感與成就感,體會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興奮與暢快。

一次次遠足,一滴滴汗水,“克服”“征服”“戰勝”“超越”“責任”“擔當”“熱愛”的種子,種進孩子們的心中,“這就是自然體育想賦予孩子們的品質。”徐東良說,在他看來,無論是學習還是今后的人生,這都是彌足珍貴的財富。

徒步林海 領悟精神

遠足,不止于北京。

5月,距北京384公里的塞罕壩林場,新綠初綻。

歷史上,這里曾水草豐沛、森林茂密,遼、金時期被稱為“千里松林”。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里的原始森林、草場、河流一度因過度開墾而退化成荒原沙地。經過新中國幾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荒漠再成林海。

這片林海,也成為自然體育的課堂。

塞罕壩第一代造林人,為孩子們打開一幅奮斗的畫卷:一代代塞罕壩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頑強扎根,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云杉幼苗,也種下恢復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孩子們聽得入迷,挽起袖子,挖坑,剪根,放苗,填土,為塞罕壩再植新綠。“看著剛種好的小樹苗,我們心中成就感滿滿,忘記了汗如雨下的辛苦和灰頭土臉的難受,只在心中默默祝愿它們早日長大成材。”一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

徒步林海,是更大的挑戰,20余公里山路,一天走完。

最開始的幾公里,就有學生力不從心,手腳并用往上爬;到達第一個休息點之前,大部分同學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但沒有一個人停下腳步。”帶隊教師說。在克服饑餓、口渴、身體酸痛等困難的同時,學生們掌握了很多生存技能:撿起路邊掉落的樹枝作為登山杖,看太陽識別方向,翻越陡坡時注意平衡,同學之間互相扶持、不掉隊……成功走出林海的那一刻,孩子們的臉上滿是喜悅和自豪,“親身體驗,讓我們真切領悟到塞罕壩人的奮斗精神。”

塞罕壩不是終點,孩子們用腳步,丈量著祖國的壯美——

浙江紹興,行至蘭亭,師生環坐于潺潺流水邊,流觴曲水,背誦《蘭亭序》;在南宋名園沈園中,師生吟詩作對,感悟陸游詩中的“愛國愛鄉愛情”;在東湖,觀峭壁奇石、山水交融,聆聽人文與自然之間的對話;在魯迅故里,尋找“百草園”“三味書屋”的痕跡,課本中的文字,都變得生動起來……“我仿佛看到少年時期的周樹人在泥墻根捉蟋蟀,一會兒又從光滑的石井欄上跳下來……這平凡的小菜園,不知承載了多少他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學生小關說。

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孩子們不僅觸摸著中國航天的輝煌,還自己動手,制作固體燃料火箭。領材料、聽講解,查閱資料,開始試驗……“點火!”一個個小火箭拔地而起,直入云霄,孩子們激動地跳著,喊著,一張張仰望星空的臉上,寫著對探索宇宙奧秘的向往。

……

自然體育,已不僅僅是體育課,還是地理、語文、歷史等多學科融合的課程。

30余年,少兒班送走了一屆屆畢業生,自然體育課是孩子們共同的難忘回憶。

“初入八中時,體育測試50米跑了8.99秒,畢業體測時達到了6.5秒。”畢業生小緱說,成長不僅在身體上,“在自然體育課上,我學會了去做極致的自己,也學會做團隊的一員,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上大學后,小緱主動申請加入學校體育部,策劃舉辦了很多活動,“自然體育給予我的不僅僅是健康的體魄,還有無盡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教會我做有擔當的人。”

“中小學體育20條”生效后

新學期伊始,一場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的行動在北京中小學中展開,加強中小學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健康20條措施,正改變著中小學的體育課堂。

依據“中小學體育20條”,北京中小學生體育鍛煉時間由此前倡導的每天校內體育鍛煉1小時增至校內外各1小時。小學每周至少5節體育課,初中每周4至5節,高中每周3至5節。市教委有關負責人特別說明,課間和午休時間不計入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時間。

新學期的體育課,增加的不僅僅是課時,內容也變得豐富起來,甚至學生都當起“小老師”。

每天早上7時30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學生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書包,開始體育鍛煉。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學生們在體育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平板支撐等訓練,音樂轉換,學生們也改變訓練項目……一個小時的體育鍛煉,困倦消失,孩子們顯得精神。這是該校推行的零點體育活動。校長蘆詠莉說:“學生運動完再進教室學習,注意力、專注程度會明顯提高。”

在一零一中學,除了必修的體育課,學生每周有一節60分鐘的選修課和一節40分鐘的活動課,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跆拳道、瑜伽、籃球、足球、羽毛球、有氧操、體質提高、迷你馬拉松等20多個運動項目。“這兩類課不但補充了體育課時,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發展興趣與愛好的平臺,為一生的體育愛好打好基礎。”一零一中體育教師孫冬說。學生們還自發組織了“101跑團”,每天放學后,操場上自覺跑步的學生,成為校園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激勵了更多學生加入自覺鍛煉的大軍。

八中操場的跑道上,體能課的學生正進行長跑熱身;操場草坪上,男生們練習著足球傳球;形體教室里,女生們隨著韻律節拍,跳著健美操……40分鐘的體育課,10個體育項目課程同時進行。

“每名學生每天都有一節體育課。”八中教科室主任趙鑫說,學校將體育課程分解為10余項具體項目,學生依據興趣,每學期選擇一個項目走班學習,“游泳課是八中學生的必修課。”

北京四中開設了籃球、足球、排球、游泳、武術、田徑、健身、健美操、藝術體操、乒乓球、跆拳道等10余個項目的選學課程。“我們根據學生特點,拿出一節體育活動課給學生,讓每名學生大膽施展所能,帶領自己的同伴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鍛煉。”該校校長馬景林說,讓學生成為體育課的主角。

不僅學生鍛煉,各科老師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一零一中、八中都開設了體能課,這門課程涵蓋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等多種訓練內容,為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練習效果,老師們堅持和學生一起練習,“即使是繞著圓明園跑步一個小時,我們也會全程陪伴學生。雖然很累,但是眼看著孩子們的體重趨于標準,體能不斷提升,大家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一零一中一位老師說。

北京四中則鼓勵所有科任課老師都參與學生的體育課,和學生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表示,體育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習慣,也是人成長發展的必需。體育對人的意志和品格的作用極其重要。體育所帶來的好處和長處助益個人身心健康發展。加強體育是現代教育理念,體育不僅僅是一門課,希望通過體育課的改動、改革來撬動和推動全面育人方式和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真正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存,使學生能成為一個更健全的人,更有用的人,更有持久力的人。

關鍵詞: 自然 體育課 帶來 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