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也尚武,“學霸”也踢球

2021-03-18 10:48:00

來源:互聯網

“足球從娃娃抓起”,在中國不僅是體育界的共識,也是每個人所熟知的一句口號。但到底應該從幾歲的“娃娃”抓起?怎樣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似乎沒有達成共識,更沒有提出具體可操作的路徑。

自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出臺后,全國逐步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體化校園足球發展體系,成為中國體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此基礎上,將幼兒園納入校園足球體系,也成為勢所必然的趨勢。

幼兒足球的正確打開方式

從遼寧走出的李鐵、肇俊哲、張玉寧、李金羽、曲圣卿等,締造了國足的一個黃金時代。他們剛接觸足球時,也不過是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年紀。

將健康教育融入幼兒日常生活,是北京市第五幼兒園(以下簡稱五幼)一以貫之的理念。在那里,“快樂足球”運動成為促進孩子全面成長的重要途徑。

2019年,五幼順理成章入選首批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名單。受園長鄒平邀請,知名足球教練李鐵走進幼兒園,與教師進行座談,交流快樂足球理念,并與孩子們玩起足球游戲,“比試”腳法。

“足球從娃娃抓起”,遙想20年前,從遼寧走出的李鐵、肇俊哲、張玉寧、李金羽、曲圣卿等,締造了國足的一個黃金時代。他們剛接觸足球時,也不過是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年紀。

如今,經過兩年遴選,有6000余所幼兒園入選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名單,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幼兒足球與校園足球無縫銜接有了真正的基礎。“足球從娃娃抓起”這句話有了真正的“抓”手。

希望的種子正在成長。

2018年10月,中國足協啟動“娃娃足球工程”,制定了《全國娃娃足球工程實施方案(2018年-2020年)》。2019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幼兒足球試點工作的通知》,隨后,從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名單,到《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游戲活動指南》,再到《3-6歲兒童足球活動負面清單》和《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校園足球的普及重心逐漸下移到幼兒園。

幼兒園足球教什么?這是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

“幼兒足球要教基本運動技能。”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認為,“包括跑、跳、投和靈活性、平衡性、柔韌性、協調性——這是學習專項運動技能的基礎,也是幼兒體育的核心”。

基本運動技能不足是中國少年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男足國家隊原主教練施拉普納曾表示,他發現中國孩子在基本運動技能方面存在一個普遍弱點,就是手腳協調能力差。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國內外相關專家,參考大量全球行業調研,以英國幼兒體育教育體系為主體,結合中國幼兒園實際,最終于2019年形成了《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游戲活動指南》。該指南形成了“體操、舞蹈、跑跳能力、身體管理、合作與解決問題、球類運動”和“足球游戲”的“6+1”主題模式,整個游戲活動體系共有192節課時,根據幼兒身體發育特點科學分配到3個年齡段、6個學期中實施。

無疑,游戲是幼兒足球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2020年全國校園足球工作視頻會議上,王登峰說,幼兒體育就是要以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實現運動技能的協調發展。換言之,不是教給幼兒具體的技能,而是把技能融入設計的游戲中,讓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運動技能。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張守偉認為,要以早期興趣化替代早期專業化,釋放娃娃足球的快樂功能,達到促進孩子健康全面發展的目的。

“現在,我國幼兒普遍使用電子產品時間較長,戶外活動時間不足,體能呈現下滑趨勢。之前,國內的足球俱樂部把錢都砸在中學階段。韓國、日本等亞洲足球強國,都是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培養兒童運動興趣。現在我們開始走上正軌了。”國際幼兒體育學會認證幼兒體能指導師唐海豐說。

踢球的孩子不一樣

李雪通過精心設計的足球游戲,讓成成回到團體之中,逐漸消化了消極情緒,重新找到了踢球的樂趣。

足球對小朋友的情緒、性格,乃至人格的塑造是潛移默化的,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五幼足球老師李晨組織的小足球隊中,有一位用左腳踢球的男孩小壯。他不太愛交流,說話聲音比較小。李晨有意識安排他踢中場。“這是個需要跟前鋒后衛溝通的位置,每次訓練都需要大聲對前后的小朋友喊話。”

后來,班上老師發現小壯像變了一個人,愛說話了。“這是足球的魅力,一項多人運動,相互呼應必不可少,踢足球讓人變得更加熱情。我們目標不是培養未來球星,而是想讓孩子們全面發展,更加積極陽光。”李晨說。

成成是五幼大班的小朋友,身體素質好,踢球很“瘋”。與小壯不同,成成性格開朗,特別愛和小朋友交流,但情緒很敏感,比別人差一點就會不高興。

有一次往返跑比賽,因為成成沒有及時拿到球,耽誤了時間,造成他所在的小組輸了兩次。成成滿臉郁悶,五幼足球老師李雪發現他第二次玩足球時興趣不高了,說不喜歡踢球了。李雪通過精心設計的足球游戲,讓成成回到團體之中,逐漸消化了消極情緒,重新找到了踢球的樂趣。現在,成成每天回家都會跟爸爸踢會兒球。之前不怎么了解足球的爸爸也成了球迷,爺兒倆時不時就會去看比賽。

“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有銜接性的鏈條。”鄒平認為,現在小學、中學里有很多小胖墩兒、小眼鏡兒、小豆芽菜,其實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孩子的很多健康習慣、健康意識、學習方式,可能在幼兒園時期就已經養成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放在幼兒園來說,意義尤為重要。在七歲之前養成的好習慣,會跟隨人一輩子,讓人終生獲益。

通過足球運動,孩子們不僅增長了運動能力,也培養了其他方面的能力。鄒平說:“通過學唱老師編的足球兒歌,孩子鍛煉了樂感等藝術能力。回家后孩子跟家長講玩足球游戲的事,鍛煉了語言能力。在做足球游戲時,孩子鍛煉了社會交往能力。通過理解足球規則和鍛煉基本技能,學習了科學知識。”

如今,五幼總園與幾個分園聯動開展“雛鷹杯”幼兒足球聯賽,做到了班班開展、人人參與,讓“快樂足球”理念融入孩子們每天的生活中。鄒平欣喜地發現,家長們也自發組織起支援團,鼓勵孩子們參加足球活動,在家里根據老師的指導給予孩子適當的點播和啟發。

踢出來的精氣神兒

“不踢球,放學回家,真正把時間用在學習上的有多少?他肯定也玩別的,玩會兒電腦、iPad,要不然就看電視,還不如在學校鍛煉身體。”

除了職業足球外,李鐵、郜林、于漢超等業內人士也紛紛把目光轉向幼兒和青少年足球培訓上。“職業足球是我最主要的工作,做幼兒足球、青少年足球培訓,是我的夢想。畢竟中國足球的希望在未來,沒人去抓未來,怎么會有未來?”李鐵說。

中國足球尷尬的現狀,讓人們不約而同把希望放在未來。“足球從娃娃抓起”這句話喊了起碼四十年,直到今天,人們盼望中的未來似乎還沒有來。

“中國足球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019年全國兩會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這句“扎心”的話道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造成中國足球水平低迷的原因有很多,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說是業內共識,那就是足球人口萎縮,青少年足球后備力量“塌陷”。

2010年,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訓練基地調研時說:“從整體而言,現在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都出現了困難。因為時代發展了,大多數家長都不再愿意送孩子練體育,讓孩子往運動員方向發展。相對來說,其他項目雖面臨著困難,卻仍有改革的余地,而中國足球,連改革的余地都沒有了,而是需要重建,因為整個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已經坍塌,中國足球后備人才已近枯竭。”

中國男足國家隊原主教練戚務生表示:“青少年足球人口,我個人認為是一些熱愛足球、理解足球的青少年,這些孩子對足球有興趣,能理解足球文化,至于將來他們或者進職業隊,或者分到各個行業去都沒關系,他們將來會影響身邊的親人朋友,甚至他們下一代,這樣我們才能積累起越來越多的足球人口。”

從劉鵬痛訴中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坍塌”至今已經過去11年,從國務院頒布《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也已經過去6年。

“經過五年努力,現在已經認定了27000多所校園足球特色校,平均按照每個學校一千人計算就是有2700萬的中小學生在校園里每周學一節足球課。”2019年12月20日,在介紹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五年來發展情況時,王登峰說。同時他也表示成績還很有限,“總體上來講,真正參與到足球活動中的青少年學生的人數還是非常有限。”

北京東城區青年湖畔的安外三條小學是北京市足球體育項目傳統校。從這里走出了張晨、趙榮等女足國腳。

“在十年前,搞足球運動的學校還非常少。2009年,東城區恢復校園足球聯賽,比賽隊伍真是湊出來的,水平相差很大,兩位數的比分并不罕見。”安外三條小學體育老師、東城區網點校足球教研組組長黑景峰說。

如今,北京東城區陽光體育“快樂少年”足球節已經舉辦了八屆,堅持以興趣為導向,具有“場地小、時間短、對抗性小、易引起興趣”等特點。從最初的幾十支球隊參加,到如今有上百支球隊參加,成為東城區幼兒和小學生最期待的活動之一。

黑景峰表示,現在家長對孩子踢球還是比較支持的。“不踢球,放學回家,真正把時間用在學習上的有多少?他肯定也玩別的,玩會兒電腦、iPad,要不然就看電視,還不如在學校鍛煉身體。”

開展校園足球運動,帶動了學生整體身體素質的提升。安外三條小學校長程洪說,現在體育已經成為了孩子們在學校生活的一部分,不光有足球,還有籃球、網球

關鍵詞: 崇文 尚武 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