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12:46:17
來源:互聯網
今年兩會期間,有全國政協委員向媒體透露,隨著智能翻譯設備日益成熟,過多的資源投入使英語教育成果應用率偏低,因此建議,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的必修課地位。一時間,關于應否取消英語教育主科地位成為熱議話題。就此,記者對全國人大代表、西華師范大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茍興龍進行了專訪。
可考慮減少升學考試英語成績的分值
您如何看待智能設備或將取代翻譯職業的聲音?
茍興龍:人工智能翻譯設備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想這個功能的實現仍還需要一些條件支持,包括隨身攜帶硬件設備等等,及時性、便利性還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很多時候是有感情融入其中的,我相信人工智能設備能夠做到“達意”,但“傳情”或許還有所欠缺。
您如何看待理工科大學生需要閱讀英文文獻的呼聲?
茍興龍:理工類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看中文文獻,也要看外文文獻,這是必需的。隨著我國科研能力的提升,中外在研究成果方面互有擅長,并不是說閱讀外國文獻就代表著“外國月亮更圓”。
現階段,很多中國作者將最新科研成果以英文論文的形式進行發表。當然如果要發表在外國期刊上,那么一定是用英文發表。除此之外,我國推行的很多優質期刊,目前也主要以英文作為載體,方便交流。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英文作為一個學術交流工具,對高校學生而言還是有必要的。如果中學階段具備英語閱讀基礎,對大學階段學習也無疑有好處。
那么總結下來,您并不支持取消英語主科地位?
茍興龍:我個人覺得對于英語教育不能“一棍子打死”。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語言仍然是英語,包括學術交流、日常溝通、文化交流等等。中國的學生學習英語,但是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同樣不在少數。
不過,從教學資源、家庭成本投入方面來看,目前很多孩子從學前就開始進行英語學習,這方面的投入確實不小。因此如果說按照相應的比例、權重,放緩、減弱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強度,以及升學考試中英語成績的分值,我個人認為是可以考慮的。
但如果真的這樣施行,那么一定要考慮好設置過渡期,不能讓正在按照既有高考政策學習、復習的學生產生心理恐慌。
“高考化學遇冷值得重視”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深化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對高考改革您有何建議?
茍興龍:就高考改革試點情況來看,有些省市推出“3+1+2”高考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打破了中學生文理科限制,給予學生依據興趣選修、選考的自主性。但從我的執教領域來看,以往理綜考試科目變更為選考科目,加之難度系數等具體原因,讓化學或成為中學教育中里的“冷門”,值得商榷。
數學和物理、化學、生物都是基礎科學,也是我國強基計劃的重要載體,對我國創新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高考化學遇冷,將會直接影響化學類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會對生物、物理、材料、醫學、環境、地球科學、食品等相關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建議國家引起高度重視。
“教育經費投入應更多考慮地方院校”
您近兩年都提出關注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可否展開談談?
茍興龍:根據我對高校工作的了解,以及閱讀一些權威報道和調研,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較普遍,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一定會影響到教學質量、科研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源于多方面壓力,其一是經濟壓力。一些年輕教師的收入低,難以贍養老人、養育小孩和償還房貸。其二是教學科研壓力。這方面在地方高校尤為明顯,因為地方高校的平臺和一線高校差距很大,在科研項目審批、成果轉化方面有天然的劣勢。同時,地方院校承擔的擴招任務比較大、生師比高,教育教學壓力也很大。其三是考核和職稱晉升壓力。
因此我建議:第一,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保障機制、心理危機干預和反饋機制;第二,教育經費投入和科研政策更多地向基礎薄弱的地方院校傾斜,改善其辦學條件,補齊其發展短板;第三,深入推進教育、科研評價改革,摒除“浮躁化、功利化和行政化”。讓老師回歸“教書育人”本分,發揚“十年磨一劍”精神,沉下心來開展原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