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09:31:16
來源:互聯網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趙曉燕帶來了一份關于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面對農業科技人員匱乏和后勁不足等問題,她建議增加農業類研究生招生指標,推動建立省級農科院與高校聯合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創新機制。
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趙曉燕多年來持續關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農民不僅需要有人給他們面對面講理論,也需要手把手教技術,所以,應用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對鄉村振興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去年6月,趙曉燕參加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執法檢查時,就十分感慨:“懂農藝的不一定懂機械技術,懂技術的不一定懂農藝,兩頭都會的人才太少了。”趙曉燕認為,這一問題出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層面。目前農業研究生培養主要是由涉農高校完成,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研究生更重視科學理論和創新。
“理論和實踐容易脫節,科技與經濟結合不夠,很難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她說,省級農業科學院雖然科研實力和條件雄厚,但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方面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趙曉燕調研發現,目前部分省級農科院研究人員在高校聯合招生,由于招生名額的限制,生源數量與質量得不到保障,還存在招生需求兼容性差、共同培養研究生的知識成果產權不明晰等問題。由于沒有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融合優勢,造成整個社會的農業科技和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農業科研系統由于缺乏人才,也影響了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和未來農業科研一線人才隊伍的建設。
趙曉燕建議,擴大農業專業領域的研究生招生名額,將農科院系統的研究生招收指標單列出來,確立省級農科院系統參與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增加農業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力度;國家鼓勵高等院校合作招收研究生,建立1+N的聯合培養機制,農科院可根據農業不同學科特點,與所屬區域內的N所高等院校合作。理論課教學在高校完成,專業課、實踐課和畢業設計在農科院完成。此外,她還建議明確農科院系統的招生數量,不與高校形成生源數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