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還燙手嗎?

2021-03-04 10:17:03

來源:互聯網

■ 對規則明令禁止“身體傷害,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等“劃紅線”內容,大部分教師和中小學生均表贊同

■ 教師懲戒力度和處置方式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引發家校矛盾,還可能對教師造成傷害

■ 教育的目標始終是立德樹人,即便懲戒也要盡量“小懲大誡”、因材施“懲”

3月1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正式施行。該規則在明確中小學教師可行使多種教育懲戒手段同時,也為懲戒權劃出了“禁區”“紅線”,同時賦予學生、家長申訴的權利,并強調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新學期伊始,懲戒規則能成為教師依規適度行使懲戒權的“底氣”嗎?學生與家長們能接受配合嗎?規則能滿足“小懲大誡”“因材施‘懲’”的目標嗎?

普遍認可

“我和同學們一起根據規則有關內容,制定新的班規。這讓班級管理更加有底氣。”廣州荔灣區南塘大街小學六一班班主任李雅斯在懲戒規則實施首日已和學生一起進行了學習。

南塘大街小學六一班莫曉璐說,規則實施首日,有同學上課吵鬧,老師先是提醒勸阻,對仍不聽勸阻的同學,老師增加他的作業。

“我覺得罰抄寫,罰背書,罰做衛生,只要不是太多,是可以接受的,不能接受的是打罵等體罰。”多名小學生告訴記者,大多數同學認可規則確定的懲戒方式。

同時,記者了解到,對規則明令禁止“因學業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指派學生對其他學生實施教育懲戒”“身體傷害,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等“劃紅線”內容,大部分教師和中小學生均表贊同。

疑慮仍存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有規則做“靠山”,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好管”“管不好”的問題恐仍無法短期內完全消除。

——平衡教師“合規懲戒”與學生“個體感受”難。記者采訪發現,即使是認同懲戒規則的學生,對各類懲戒方式的個體感受差別很大。多名教師表示,學生個體感受差異大,拿捏懲戒“度”稍有不慎,對學生、教師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平衡“合規懲戒”與“責任焦慮”難。“教育懲戒可能引發部分不可預見的情況,教師懲戒力度和處置方式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引發家校矛盾,還可能對教師造成傷害。”廣州沙面小學副校長黃宏杰說。

為多所學校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曦說,厘清懲戒行為責任的前提,是在教育懲戒中實現“過罰相當”,但當前“過”與“罰”是否相當卻難以量化,這成為落實規則的一大難點。

——平衡與家長教育理念的分歧難。多名受訪中小學校長表示,部分家長見不得自己孩子接受任何懲戒的“玻璃心”往往成為依法行使教育懲戒的重大障礙。

且行且完善

多名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強調,教育的目標始終是立德樹人,即便懲戒也要盡量“小懲大誡”、因材施“懲”。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先哲建議,要對廣大教師群體進行普法教育和規則的學習教育,提升相關培訓效能,全面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系博士后談子敏表示,應建立教育懲戒權的監督、救濟機制,如在學校中建立方便、簡易的學生投訴通道,利于學生維權;明確懲戒權不當行使給學生造成侵害時的法律救濟途徑;對于教師依規行使懲戒權而遭受處罰的情況,也應建立相應的權利救濟機制。

關鍵詞: 戒尺 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