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捧出“春節禮包”

2021-02-10 11:16:59

來源:互聯網

來源標題:博物館捧出“春節禮包”

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天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讓觀眾牛年賞析“牛文物”。

展覽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中遴選與牛有關的文物和藝術品160余件(套),分為與牛為伴、牛為藝源、春牛頌福三個單元。

展品中既有融匯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銅禮器獸面紋青銅鬲、頗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器,也有不同歷史時期與牛有關的雕塑、繪畫作品。依據老子出關、牛郎織女、吳牛喘月等歷史典故繪制的圖像讓傳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動。

“土膏初動正春晴,野老支笻早課耕。辛苦田家惟穡事,隴邊時聽叱牛聲。”描繪漁樵耕讀的清代瓷器粉彩耕織圖尊,其表面環繞著一周詩畫對應的耕織主題裝飾,承載著農耕社會最樸實的夙愿和期待。

《盤車圖》《豳風時序歌圖》《嫁娶圖》等書畫作品將牛與世俗社會緊密相連。其中的《豳風時序歌》為嘉慶讀《詩經·豳風》有感而作的詩文。圖卷畫面描繪了田間勞作的場景,包括牛耕、收割、牛車運糧、摘桑等。《牧笛圖》《秋郊歸牧圖》等繪畫作品則在虛實之間抒發著古人對山水田園的向往情懷。

此次展覽的地點在國家博物館南8展廳。

看 古代錢幣

古人為什么稱銀子為“紋銀”?刀幣是怎么來的?五銖錢有多重?今天上午,“中國古代錢幣展”開幕,通過一千八百余件珍品錢幣,系統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中國古代錢幣展從20萬枚館藏錢幣中精選出1800余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別文物200件,分“泉林漫步”與“圜宇方圓”兩部分進行展示。展覽的錢幣從原始海貝到早期的刀布幣和圜錢,再到持續兩千年之久的方孔圓錢,直至清末的機制銅、銀元,脈絡傳承明晰,品類繁盛。此次展覽的地點在國家博物館南11展廳。

賞 服飾衍變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日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130件(套)服飾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同時也生動地描繪出中國古代服飾之美。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以孫機等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托,按歷史時期分為“先秦服飾”“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系統展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

本次展覽還繪制了大量線圖、制作了15尊不同時代的服飾復原人像,完整呈現中國古代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可以說是一部立體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簡史。

繪 小康生活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身邊的年味越來越濃。寓意吉祥的年畫,是中國家庭迎接新年的傳統儀式之一。“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作品展日前在首都博物館方廳一層開展,市民節日期間可以來博物館看“年畫里的新生活”。

走進展廳,一幅幅色彩鮮艷、民俗氣息強烈的年畫帶給觀眾一種過年的喜慶。展覽收錄了230余幅(套)作品,分為小康新生活、時代新風尚、賀歲新年畫三個單元,通過木版年畫、新年畫、農民畫以及具有年畫元素的插畫等多種表現形式,為生活畫像、為時代畫傳。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26日,觀眾可預約參觀。

展 生命之美

春節期間,自然博物館除夕、初一閉館,初二至初六開放。今年,自然博物館線上線下聯動,為觀眾奉上豐盛“春節禮包”。

其中,臨時展覽“生命之美”和“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正在火熱展出中。“生命之美”展以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等標本為主,399件標本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跨科學與藝術兩個領域,以獨特視角探尋鳥類生物學之謎及美學之瑰麗。

此外,中國文物報社聯合北京自然博物館等40余家文博機構,今年共同推出《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線上展覽。

講 家風故事

從2月11日至17日(除夕至初六),國家圖書館將嚴格按照相關疫情防控要求照常對外開放,實行預約入館制度。

目前,“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主題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二展廳開展。展覽共分為“家范傳世”“風范長存”“和合新風”三個單元,通過 38個人物、70余件展品,講述家風故事。

此外,2月 11日至 17日,國圖將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推出“樂讀迎佳節·書香伴新年”線上讀名著以及少兒閱讀書目推介活動,指導青少年讀經典過新年。2月14日,國圖官方微信公眾號還將舉辦“我們的節日——春節喜洋洋”春節手工線上課堂。

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天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讓觀眾牛年賞析“牛文物”。

展覽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中遴選與牛有關的文物和藝術品160余件(套),分為與牛為伴、牛為藝源、春牛頌福三個單元。

展品中既有融匯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銅禮器獸面紋青銅鬲、頗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器,也有不同歷史時期與牛有關的雕塑、繪畫作品。依據老子出關、牛郎織女、吳牛喘月等歷史典故繪制的圖像讓傳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動。

“土膏初動正春晴,野老支笻早課耕。辛苦田家惟穡事,隴邊時聽叱牛聲。”描繪漁樵耕讀的清代瓷器粉彩耕織圖尊,其表面環繞著一周詩畫對應的耕織主題裝飾,承載著農耕社會最樸實的夙愿和期待。

《盤車圖》《豳風時序歌圖》《嫁娶圖》等書畫作品將牛與世俗社會緊密相連。其中的《豳風時序歌》為嘉慶讀《詩經·豳風》有感而作的詩文。圖卷畫面描繪了田間勞作的場景,包括牛耕、收割、牛車運糧、摘桑等。《牧笛圖》《秋郊歸牧圖》等繪畫作品則在虛實之間抒發著古人對山水田園的向往情懷。

此次展覽的地點在國家博物館南8展廳。

看 古代錢幣

古人為什么稱銀子為“紋銀”?刀幣是怎么來的?五銖錢有多重?今天上午,“中國古代錢幣展”開幕,通過一千八百余件珍品錢幣,系統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中國古代錢幣展從20萬枚館藏錢幣中精選出1800余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別文物200件,分“泉林漫步”與“圜宇方圓”兩部分進行展示。展覽的錢幣從原始海貝到早期的刀布幣和圜錢,再到持續兩千年之久的方孔圓錢,直至清末的機制銅、銀元,脈絡傳承明晰,品類繁盛。此次展覽的地點在國家博物館南11展廳。

賞 服飾衍變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日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130件(套)服飾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同時也生動地描繪出中國古代服飾之美。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以孫機等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托,按歷史時期分為“先秦服飾”“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系統展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

本次展覽還繪制了大量線圖、制作了15尊不同時代的服飾復原人像,完整呈現中國古代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可以說是一部立體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簡史。

繪 小康生活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身邊的年味越來越濃。寓意吉祥的年畫,是中國家庭迎接新年的傳統儀式之一。“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作品展日前在首都博物館方廳一層開展,市民節日期間可以來博物館看“年畫里的新生活”。

走進展廳,一幅幅色彩鮮艷、民俗氣息強烈的年畫帶給觀眾一種過年的喜慶。展覽收錄了230余幅(套)作品,分為小康新生活、時代新風尚、賀歲新年畫三個單元,通過木版年畫、新年畫、農民畫以及具有年畫元素的插畫等多種表現形式,為生活畫像、為時代畫傳。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26日,觀眾可預約參觀。

展 生命之美

春節期間,自然博物館除夕、初一閉館,初二至初六開放。今年,自然博物館線上線下聯動,為觀眾奉上豐盛“春節禮包”。

其中,臨時展覽“生命之美”和“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正在火熱展出中。“生命之美”展以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等標本為主,399件標本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跨科學與藝術兩個領域,以獨特視角探尋鳥類生物學之謎及美學之瑰麗。

此外,中國文物報社聯合北京自然博物館等40余家文博機構,今年共同推出《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線上展覽。

講 家風故事

從2月11日至17日(除夕至初六),國家圖書館將嚴格按照相關疫情防控要求照常對外開放,實行預約入館制度。

目前,“家和萬事興——家教家風主題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二展廳開展。展覽共分為“家范傳世”“風范長存”“和合新風”三個單元,通過 38個人物、70余件展品,講述家風故事。

此外,2月 11日至 17日,國圖將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推出“樂讀迎佳節·書香伴新年”線上讀名著以及少兒閱讀書目推介活動,指導青少年讀經典過新年。2月14日,國圖官方微信公眾號還將舉辦“我們的節日——春節喜洋洋”春節手工線上課堂。

關鍵詞: 博物館 春節 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