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生高考676分考古圈爭送“大禮包”

2020-08-04 15:52:27

來源:上觀新聞

今年高考,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鐘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好成績,校長帶著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鐘芳蓉成了真正的“全村的驕傲”。8月2日,留守女生考上北大選了考古專業當事人@契珩 在微博發文回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大家好,我是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鐘同學,謝謝大家的關心!沒想到這么多人對我報考的考古專業感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非常感謝微博上考古界老師們對我的鼓勵,希望以后能在這里多和大家一起交流,多多學習。@北京大學 轉發微博并回應:歡迎鐘同學報考北京大學,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于實踐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我在大學等你。

圖片

喜悅的不僅是鐘芳蓉的家鄉,還有一直低調甚至冷門的“考古圈”。鐘芳蓉報考“考古”專業的消息一經發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陽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各地科研所相繼向她送出文物圖錄、文創產品等“開學大禮包”,稱要讓鐘芳蓉在開學報到的時候成為行李最多的那個“崽”,一時間,鐘芳蓉成為考古圈名副其實的“團寵”。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這個即將進入考古專業學習的女孩送上了四點期待:好奇是動力,堅持靠耐力,求真要定力,成功比毅力。

圖片

各地博物院、研究所為鐘芳蓉送出“開學大禮包”(央廣網發 來源:新浪微博)

考古專業=窮?考古專家:誤會了!

一邊是考古圈的喜悅,另一方則是來自網友的“擔憂”:不富裕家庭的孩子為什么選擇一個“極其冷門又不賺錢”的考古專業?有網友認為,考古專業注定不是大富大貴的行業,窮苦人家的孩子還是要多考慮現實因素。而對于未來的就業情況,鐘芳蓉在采訪中表示也有考慮過,因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來就業的話基本生活應該能保障。

8月1日,鐘芳蓉的爸爸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時得知女兒想報考考古專業時,他去問了村里的大學生,別人說這個專業很冷門,就業狹窄還賺錢少。”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她金錢看得比較淡,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考古真的像網友們擔心的那樣——“考古=窮”嗎?對此,內蒙古大學考古文博系系主任孫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一個行業都有被人誤會的點,說我們是合法盜墓的、摸金校尉的大有人在,擔心我們吃不上飯的也不少。事實上,考古所和博物館以及文物管理部門等事業單位都是考古專業學生就業的選擇,薪資水平跟當地的普通公務員一樣的,不存在收入過低的問題。

畢業后,深造研究、科研所等都是鐘芳蓉可努力前進的方向,現實與理想并不是部分網友所擔心的那樣不可兼得。“考古雖不能讓你暴富,但體面、穩定、自由。”“據我所知,很少有后悔選擇這個行業的。”是不少考古人對于自己職業狀態的描述。孫璐也曾在其個人微博中表示,18年過去了,我依然在考古行里,不但有飯吃,吃的還挺開心。

圖片

內蒙古大學考古文博系系主任孫璐微博部分截圖(央廣網發 來源:孫璐微博@蕭藍逸)

“看薪資不能只看眼前,考古是一種通才,通才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45歲才是通才的成熟期。每一個專業都有起伏,誰能保證報的專業到你畢業的時候還是熱門呢?”孫璐說。

現實和理想并不對立 普通出身也有資格投身所愛

從現實來看,考古專業的確遠不如金融、人工智能等專業“熱門”,在就業發展和薪酬回報上,確實也難以“大富大貴”。但是,通過馬王堆帛書、海昏侯墓的竹簡、南海一號的瓷器絲綢,考古人更真實地解讀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還原我們在前進中丟失的記憶,正因為考古,國家的歷史才不斷得到豐富,考古隊員們也不斷從發掘中獲得發現的喜悅。“考古,是為了證明那些沒被歷史記載的人也曾經活過。”孫璐說。

從個人來看,興趣愛好和理想信念在一個人的成長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非世人眼中的“熱門冷門”所能比擬。對于鐘芳蓉本人而言,“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是她對自己選擇考古的態度。而“窮苦家庭的孩子應該選擇現實回報更高的職業”這種觀點則未免顯得過于狹隘,當普通甚至困難家庭的學生,有資格有能力去追夢、問天,這才是大眾所期望的。

記者從北京大學官網查到,北大考古學專業創建于1922年,是北京大學具有悠久歷史的專業,考古教學和科研水平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擁有很大影響力,其所在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21世紀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不難想象,鐘芳蓉在進入北大學習后,有強大的師資和優質資源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實現對自我理想的追求和探索,這正是最令人向往的學習生活狀態。而考古所擁有的成就感也讓考古人內心富足,“我從事考古工作35年,沒干過別的,但出成果的機會和概率也更多。”崔勇說。

同時,孫璐也向記者表達了考古行業目前的狀況:“基層崗位缺乏專業出身人員,所以待遇上不來。如果不是為了熱愛,誰熬這份辛苦呢?”考古,需要更多年輕人愿意參與到專業學習里,并投身其中。

綜合自:央廣網、大象新聞

關鍵詞: 留守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