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11:12:32
來源: 雷科技
7月26日,英特爾近期發布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CCG個人電腦部門的運營利潤從28億美元增長到38億美元(約合246億人民幣),其中有一半的利潤增長都來自10nm工藝升級。
按照英特爾方面說法,10nm工藝生產成本降低了45%,產能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全面超過了14nm工藝,成為英特爾目前最主要的生產工藝。10nm工藝生產成本降低,為其帶來5.4億美元的利潤。14nm則由于淘汰速度太慢,反而造成6500萬美元的虧損。
據了解,英特爾在2014年推出Broadwell處理器,首發14nm工藝制程。按照以往的更新節奏,10nm工藝應該在2016年前后推出,但現實并未如愿。英特爾10nm難產了,無奈只能繼續打磨14nm工藝,所以出現了14nm+++,被網友調侃吐槽了很久。
英特爾直到2019年才真正實現10nm工藝量產,在Ice Lake處理器首次應用。去年的Tiger Lake處理器進一步升級到10nm SF工藝,各方面表現都有所提升。雖然延期跳票了多年,但英特爾的10nm工藝終究達到了預期的表現,為產品性能提升做出突出貢獻。
為何臺積電、三星都能穩步推進工藝發展,只有英特爾困難重重呢?關鍵原因可能在于彼此參考的標準不一樣。Digitimes數據顯示,英特爾10nm工藝晶體管密度達到每平方毫米1.06億個,而三星和臺積電分別為0.52億個和0.53億個,英特爾的晶體密度是后兩者兩倍左右。
更先進的7nm、5nm工藝,英特爾的晶體管密度同樣遠超另外兩家,相比臺積電領先一代左右,相比三星領先更多。英特爾在10nm工藝上運用了SAQP四重曝光、鈷局部互連、有源柵極上接觸等等新技術,才導致良品率不高,成本壓不下來,最終只能無奈延期。
如今,英特爾10nm工藝成本降低近一半,或許后續處理器的價格也有望降低。AMD處理器與其相比,在性能和性價比方面都更有優勢。英特爾想要爭回口碑,挽救市場份額,確實應該給處理器來一次大降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