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0:52:20
來源:愛范兒
近日外媒 GSMArena 發起了一次投票,關于 2020 年最糟糕的手機設計,無用的湊數鏡頭當之無愧成為最「離譜」的糟糕設計,有 25.74% 共計 5383 票投給了它。
緊跟著是「取消包裝內配件」、「用小電池換取更快的充電速度」等選項,這項投票側面反映了用戶的訴求,票數越高的,說明用戶對它越反感。
票數最高者湊數鏡頭,算是多攝像頭模組流行之后的畸形產物。
多攝模組設計的出現,可以說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枚高像素鏡頭配合超廣角、長焦、ToF 鏡頭的配置,每顆鏡頭各司其職,用戶各取所需。
這是品牌們嘗試過將大光變模組塞進手機后,做出的另一種選擇,在成功把「大底+變焦模組」以合理的體積裝進手機之前,多攝算是一種目前最理想的折中方案了。
用戶最常用依舊是高像素主攝,也是手機上堆料最多的一枚攝像頭,包括超級夜景、計算攝影等新技術,都是首先運用在這枚鏡頭上,成像素質高加上合理的焦距,用戶自然更愿意使用。
而應對遠景、大合照等場景需求,這一枚鏡頭無法照顧周全,于是長焦鏡頭、超廣角鏡頭隨之誕生,手機后蓋上的鏡頭開孔也逐漸變多,雙攝、三攝甚至是四攝漸漸成為主流配置。
于是有些品牌開始研究如何把多攝模組做得更有設計感,而有些品牌開始研究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做到四攝,于是便有了 200W 像素微距這種湊數鏡頭,甚至某些電商平臺上,還出現了假鏡頭設計:看似多攝,其實只有一個鏡頭能正常使用。
不過慶幸的是,會使用湊數鏡頭設計畢竟只是少數,且會漸漸被市場所淘汰。
在快節奏的手機圈里,技術日新月異,被淘汰的設計不只是因為想法糟糕,有許多是由于時代變遷而被新技術所取代。下面就細數一些我們曾經用過/見過的手機設計。
QWERTY 全鍵盤
現在已經很難追溯 QWERTY 全鍵盤是何時出現在手機上的了,但這個設計曾經是商務手機的標配,個中標桿便是黑莓手機,在「前智能時代」之時,全鍵盤設計被視為提高手機輸入效率的不二法寶,畢竟沿用了電腦上的鍵位,減去了學習九宮格輸入法的時間。
甚至在 Android 系統誕生之初,仍有不少廠商不惜縮小觸控屏尺寸,也要將 QWERTY 全鍵盤保留下來。
那么為什么 QWERTY 全鍵盤最后還是消失了呢?部分原因在于智能手機的屏幕越來越大了。時任摩托羅拉高級副總裁 Rick Osterloh 曾表示:全鍵盤設計令廠商不得不削減手機的屏幕尺寸,如果是側滑鍵盤則會令設備成本上升,體積變得更厚,重量增加。
而且社交軟件的普及,誕生語音、表情、圖片多種信息輸入方式,徒增一個實體 QWERTY 全鍵盤,性價比極低。
在大屏和全鍵盤之間做出選擇,消費者回歸理性,用實際的購買行為為前者投票。雖然實體的 QWERTY 全鍵盤已經銷聲匿跡,還有不少輸入法 app 想在大屏上復刻近似的打字手感,也算是留給情懷用戶的最后一絲慰藉了。
可拆后蓋
可拆后蓋和可拆卸電池消失的原因,其實都可以歸于同一點:手機集成度越來越高。只有做到高集成度,手機才能在屏幕越來越大的同時,還能降低厚度和重量。
放棄可拆后蓋設計之后,手機要實現三防就變得容易許多。
而且高集成度的趨勢幾乎不可逆,所以當年 Google、摩托羅拉短暫嘗試過的手機模塊化設計,在主流聲中慢慢湮沒,甚至沒有引起多大反響,最終只能放棄作罷。
正反雙屏
當手機變得高度集成之后,外觀 ID 設計開始變得雷同,于是有品牌做出新的嘗試,加入了正反面雙屏設計,有正反都是大屏的 vivo NEX 雙屏版、努比亞 X;有背部副屏的魅族 Pro7;還有正面搭載液晶屏,背面電子墨水屏的 YotaPhone 3。
雖說他們還給背面的屏幕開發了諸如消息通知、自拍預覽、游戲觸控輔助、息屏壁紙等功能,但無奈還是無助于提高使用頻率,手機倒是因此變得更贅手。
意識到憑空創造需求對自己很不利,故在后續機型上,這種設計也沒能延續。
不過多年后,雙屏設計被應用在之后的折疊手機上。
實體指紋識別
指紋識別真是個好東西。有了它,用戶不再需要頻繁地輸入密碼。但之前屏下指紋識別技術誕生之前,它可都是以實體的形式存在。
一開始它在正面下巴位置,與 Home 鍵結合在一起,后來智能手機的屏幕越來越大,但總不能為了塞下更大的屏幕,而讓手機尺寸無止盡地增肥吧。
于是設計師們拿起來大刀向邊框砍去,推出了全面屏。上面額頭縮窄,下巴自然也要變窄,正面就沒有位置放實體指紋了,之后的指紋識別模塊被挪到背殼和側邊中框的位置。這段風潮出現在 2017 年。
同年 7 月的上海 MWC 展會上,vivo 率先發布了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揭開了屏下指紋技術的序章,順手幫實體指紋技術的終結按下了倒計時按鈕。
造化弄人,如今的 Android 陣營基本都用上了屏下指紋,面部識別為輔,在后疫情時代里,指紋解鎖被證明是目前最方便、最快捷的解鎖方案,隔壁的 Face ID 略顯蹩腳,以至于我們竟能在 2020 年發布的 iPad Air 4 上看到實體 Touch ID 按鍵。
不過有消息稱未來 iPhone 系列將可能搭載屏下指紋技術,那天到來之日,便是實體指紋技術真正告別時。
升降攝像頭
2019 年稱得上是升降攝像頭元年,各大廠商陸續推出自己的升降攝像頭解決方案,并運用到旗艦機型上。我也因此購入了一加 7 Pro,因為正面沒有開孔的全面屏,真的很好看。
然而好景不長,不出一年時間,前置升降結構就幾乎淡出人們視野了,是因為升降機械結構容易壞嗎?并不是,更為直接的元兇是重量。
一來需要為升降結構開辟出一塊空間, 衡量利弊,這么做似乎劃不來。二來所有用了前置升降模塊的手機,重量都在 200 克以上。重量上去了,電池容量還可能不升反降。只是為了讓正面看起來更加完整,卻要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品牌們權衡利弊,還是把這項技術用在別的地方吧,譬如智能電視。
3.5mm 音頻接口
當 iPhone 7 取消了 3.5mm 音頻接口,人人議論紛紛。我們現在回頭看,這似乎是一件大好事。如果當初蘋果沒有大刀闊斧砍掉 3.5mm 耳機孔的話,真無線耳機能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和普及嗎?恐怕很難。
如今很少人會再糾結于,手機或筆電上有沒有耳機孔了。耳機孔的淘汰,是無線化大趨勢下的必然結果,當年蘋果只是輕輕地推了一把,讓普及的進程稍微加快了一點點而已。
重溫以往的設計趨勢,可以看出如今的手機依舊往更輕薄、更高集成度的方向前進著。智能手機發展至如今的形態,似乎水到渠成,細數一下還是發現我們走過不少彎路。讓人好奇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手機發展成何種樣貌了。
而在這個現實中,還有哪些讓你記憶猶新的過氣設計呢?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
關鍵詞: 手機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