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效應不容小覷 綠色債券市場持續擴容

2021-05-07 08:51:12

來源:新華財經

在“碳中和”、ESG、可持續等概念日益被市場所接納的大背景下,2021年一季度以來,國內綠色金融市場迎來繁榮發展期,據機構統計,截至4月20日,2021年的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已達1446.4億元,如果按照去年同期比例推測,那么今年綠色債券的總體發行規模或有望突破4000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綠色債券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將在推動國內經濟綠色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未來發展空間值得期待。

綠色債券市場持續擴容

根據東方金誠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境內共有82只“貼標”綠色債券發行,涉及規模達1185.76億元,其中包括9只綠色金融債、7只綠色企業債、28只綠色公司債、22只綠色中期票據、4只綠色超短期融資融券、9只綠色ABN和3只綠色企業ABS。可以看到,一季度境內新發行綠色債券的數量同比增長了51.85%,規模同比多增132.10%。

不僅如此,一季度境內新發行綠色債券約占同期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21.42%。自2016年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國境內新發行綠色債券累計已達793只,規模為1.26萬億元。

據記者了解,盡管綠債發行規模及數量仍以銀行間市場居多——2021年一季度,有超半數(42只)綠色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較去年同期提升12.84個百分點,但交易所市場亦緊隨其后,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包括中信建投證券在內的多家機構判斷,2021年隨著綠色發展戰略的強化,綠色債券有望在“碳中和”的帶動下迎來發行高峰。截至4月20日,2021年的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已達1446.4億元,如果按照去年同期比例推測,那么今年綠色債券的總體發行規模或有望突破4000億元。

“碳中和”效應不容小覷

步入2021年,“碳中和”債券的創新推出成為了我國綠債市場的一大亮點。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末,“碳中和”債已成功發行了32只,規模達到551.35億元,債券類別涉及公司債、超短期融資融券、中期票據和資產支持證券。

作為綠色債券的子品種,“碳中和”債的募集資金用途主要集中于新能源、綠色建筑、清潔交通等領域,這也正是實現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力點。

通過實踐,不難發現綠色債券貼標“碳中和”,更有利于使投資者識別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產品,滿足氣候投融資需求。

來自東方金誠的研究觀點則指出,“碳中和”債是金融機構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金融機構可借此在配置社會資源、引導和塑造產業結構、促進綠色投資和消費等綠色低碳實踐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日前亦公開表示,就國際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碳金融與碳市場的發展相輔相成。碳金融能為碳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為碳市場參與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為激活與管理碳資產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專業長期資金參與。此外,碳金融交易工具和碳金融融資工具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也將強化碳交易的激勵功能,從而大大提高企業主動積極參與碳交易的意愿,有利于碳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業界普遍預計,未來圍繞碳排放權的債券、碳資產抵質押融資、碳期貨等碳金融產品將不斷增加,各類企業應積極開展碳盤查,摸清碳家底,以便于更加準確地制定碳減排規劃與實施路徑,加強碳資產管理。彼時,國內的金融機構也需要加大對碳金融產品的研究投入并適時開展產品創新,在落實國家的“碳達峰”和“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中積極發揮作用。

規則體系建設尚待完善

盡管發展潛力毋庸置疑,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碳金融市場的建立尚處于起步階段,依舊面臨政策推動明顯、綠色投資意識不強、募集資金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不嚴格、不規范現象等諸多問題。

具體而言,中國綠色債券市場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尚未形成專門的社會責任投資人群體,大部分投資人對投資綠色債券與普通債券的偏好并無明顯差異,聚焦點仍在于風險和收益,對綠色因素的關注度有限。

“另外,目前管理層對發行人本身的稅收、補貼等財政手段運用保守,在面臨更繁瑣的綠色債券發行程序時,籌資主體往往缺乏激勵。”中信建投證券宏觀經濟與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指出,“多重監管也提高了企業發行綠債的成本。”

業界專家建議:就供給端考量,監管層可以統籌利用貼息、財政補貼、設立綠色公司債券投資基金等多種優惠政策支持綠色公司債券發展,鼓勵民營企業部門參與綠色債券市場的發行;需求端方面,建議培養投資人群體社會責任意識,給與投資人一些政策上的優惠,鼓勵市場主體加強合作。

其二,建議管理層進一步制定、明確綠色債券發行、管理、信息披露的監管細則,明確負責部門,打造簡明、清晰、友好的政策體系。在信息披露方面,可采用定量的方式,凸出各種綠色項目的環境效益,每年向監管機構提交信息披露報告;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綠色債券的發行和信息披露,降低企業的人力、物力成本;對于閑置資金,應統一規定使用范圍,并且使用情況應形成報告,對不按規定使用募集資金的發行主體應該采取處罰措施,保證綠色債券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測算,在達到“碳中和”目標的預設下,需要累計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人民幣。按照每年1.5%左右的折現率,則每年用于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綠色投融資需求在4萬億元以上,而政府只能支持10%左右的資金,還有90%必須依靠社會資本。后續,在“30·60”目標下,國內綠色債券市場擁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碳中和”債市場存在顯著缺口,其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值得期待。

關鍵詞: 碳中和 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