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已啟動上市程序 周源終于快要等來IPO敲鐘

2020-12-25 09:33:00

來源:投資界

40歲的周源,終于快要等來IPO敲鐘。

日前,有消息稱知乎知乎已啟動上市程序,上市地點美股或者港股。對此,知乎方面回復投資界稱,對于IPO暫時沒有回應。即便如此,但有關知乎IPO的更多細節已經流傳出來。

放眼中國互聯網圈,知乎年齡并不小誕生于2010年。時年30歲的周源摸索了很久,終于找到了一份可以長期做下去的事業,也完成了從程序員、記者再到創始人的角色轉變。

知乎的最新一輪融資,依然令人印象深刻:2019年8月,知乎完成F輪融資,快手和百度進入。回顧成立的10年里,知乎也獲得了大量VC/PE的支持,投資界不完全統計,其背后潛伏著創新工場、啟明創投、賽富投資、騰訊投資、搜狗、今日資本、華興資本等超10家知名VC/PE機構。

一個程序員的逆襲:

曾創業失敗,他用10年時間專注做知乎

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原本是走在程序員的既定道路上的。

1980年,周源出生在貴州貴陽,父親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母親是教師。1999年,周源考取了成都理工大學計算機系,并在2003年獲得東南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后,他在上海一家軟件公司,做底層數據庫開發的工作。

但周源漸漸發現,自己并不喜歡做程序員。他開始尋求新的機會,不知是否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機緣巧合之下,周源轉行做了記者。他在采訪中見到了大量企業的生死起伏,創業的念頭也跑了出來。于是,周源裸辭了。

但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周源最初想利用模擬人行為的機器人做淘寶這種大型網站的壓力測試工作,后來實際操作中發現技術難度比較大,于是又選擇了進入大數據領域。2008年,周源做了一款幫企業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投放廣告用的管理軟件Meta搜索。由于沒有融資,很快Meta搜索的現金流出現了問題,在經歷了痛苦地轉型和努力后,還是不得不關門。

周源曾在一檔節目中回憶當時的情景:公司面臨解散的那天,不少員工紛紛表態,“不就是沒錢了么,我們可以不要工資”,他十分感動,把公司剩下的東西全都送給了和他一起走到最后的團隊成員。周源哭了,因為他不甘心。

幾個月后,2010年8月,重整旗鼓的周源開始做知乎。當時,海外一款名為Quora的產品,讓周源想起他從前的一個業余愛好他曾和朋友張亮合作開發了apple4.us網站,為各行各業喜愛蘋果的人提供交流的平臺。周源立馬找到張亮,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做知乎。曾經Meta搜索的幾個兄弟,也決定再回來跟著周源。

2010年底,知乎開始內測,并在2011年1月正式上線。一開始,并沒有知道這款軟件的用途,團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問題,創始團隊的五六個人經常半夜兩三點回家。慢慢,知乎開始走上正軌,連接各行各業的用戶,并在2011年獲得了來自創新工場的天使輪投資。

周源曾透露與創新工場的結緣:“當時是先有了用戶的關系,然后才有了投資的關系。我見到開復、汪華前,他們已經是知乎的用戶了,我們在知乎上都有過很多的交流。”他很清楚地知道,找投資不僅是找錢,更是找隊友,可以一起走得更遠。

如今,從最初的小眾精英聚集地,到現在的大眾化社交平臺,知乎已經走過了10年光陰。去年,周源發了一封內部信,他說:“知乎所處的環境和階段,以及我們所肩負的期許,絲毫不容許任何懈怠。承諾結果、保持高效、敢打硬仗應該成為我們的工作準則。快則生,慢則死,說到必須做到。”

估值超200億,背后VC/PE云集

用3頁紙說服天使投資人

作為當年的明星社交產品之一,知乎背后站著一眾隱秘的VC/PE機構。

時至今日,知乎共經歷7輪融資,幾乎保持著一年一輪融資的節奏飛奔,身后潛伏著創新工場、賽富投資、啟明創投、騰訊投資、搜狗、今日資本、華興資本等超10家知名VC/PE機構。2019年8月F輪融資過后,知乎估值35億美元。

2010年8月,正在籌備知乎的周源,與創新工場搭上了線,成功吸引到了時任創新工場投資分析師的黃繼新。同年12月,知乎內部上線,黃繼新決定離開創新工場,成為知乎的聯合創始人。

第二年1月,知乎便拿到了創新工場的15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周源曾回憶:“那天下午就準備了三頁紙,第一頁寫商業計劃書,每個月要干些什么;第二頁是這個月的計劃和預算;第三頁是投多少錢,給多少股份。晚上,帶著三頁紙就去見了天使投資人。”

此后,知乎正式邁開了融資的步伐。2012年1月,知乎獲得來自啟明創投的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啟明創投曾分享過這筆投資的邏輯:投資知乎看重的是其知識分享有問有答的社區模式,知識的解答、監督、互動都在這里完成,“上千萬的日活躍用戶,使得互聯網的主要商業化方法,例如廣告、用戶打賞、訂閱等都存在機會,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靠著不錯的用戶體驗,越來越多投資人開始關注知乎。兩年后,知乎得到了賽富投資與啟明創投聯合注資的2200萬美元B輪融資。2015年,周源親自在知乎站內官宣知乎完成了5500萬美元C輪融資,新投資方是騰訊和搜狗,其中騰訊領投,老股東賽富、啟明創投和創新工場進行了跟投。

這時,已經持續觀察知乎一年多時間的徐新,在D輪融資中迅速下手2016年,今日資本領投知乎1億美元D輪融資,所有老股東繼續跟投。“投資基本在當天就談定,一周之內就簽訂了SPA,很多機構也在本輪給知乎TS,但因為徐新速度實在太快,其他家還在考慮用哪家財務顧問幫忙融資的時候,雙方就已經close了。”有知情人士分享細節。周源也在員工信中透露,這輪融資速度非常之快,“還沒來得及寫PPT就談定了,錢到賬的速度也很快。”

2018年,知乎在北京發布面向用戶和內容創作者的海鹽計劃,在發布會的最后,周源通過視頻正式宣布,公司已完成2.7億美元E輪融資。本輪融資后,知乎投后估值約24億美元,領投方為新基金尚珹資本,而騰訊、高盛、陽光保險、今日資本和光源資本選擇跟投。

如今,奔跑近十年的知乎終于啟動IPO計劃,這意味著一路追隨投資方終于迎來豐收。投資界了解到,在知乎股權方面,創新工場持股約18.1%,是繼周源之后的第二大股東;賽富投資持股約10.6%,騰訊占股約9.7%,搜狗約占3.1%。

快手宿華入局,

張一鳴曾接觸,最終錯失

除了VC/PE,巨頭也紛紛盯上了知乎。

2019年8月,知乎正式宣布完成4.34億美元F輪融資,由快手領投、百度跟投,騰訊和今日資本等原有投資方繼續跟投。這是知乎融資歷史上最大的一筆,也是當時,中文互聯網文化和娛樂領域金額最大的融資之一。

當時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受眾群看起來十分不一致的快手和知乎,默默走到了一起。

對此,周源在知乎上實名回答了一些疑問,他回憶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去年,我和宿華(快手CEO)參加了一個科技會議,席間,我發現宿華在用小號刷知乎,而我也在用小號刷快手,頻次還都不低,我倆相視一笑,差不多兩個月前,我和宿華中午在一起吃盒飯,差不多一小時,我們就把合作敲定了。”

據說關于快手的這一筆投資,正是宿華力排眾議,頂著近半數高層持反對意見的壓力,毅然拍板的。知乎占據互聯網內容的一角,用戶群體的擴展,或許正是宿華看中的:知乎長久以來所確立起來的高端精英人設,也可以與備受詬病的土味快手文化,摩擦出新火花。

事實上,就在知乎啟動F輪融資之前,除了快手、百度、騰訊,字節跳動也表現出了興趣。據悉,快手和字節跳動都想拿下知乎,雙方競價了好幾輪。但快手方面甚至下了死下令必須贏,最終以超出遠遠超出字節跳動的價錢,投了知乎。

當時流傳出來的細節是這樣的:2018年下旬,張一鳴就在接觸周源,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張一鳴最終不愿進一步抬高價碼,被百度+快手奪得了領投資格。

商場如戰場,一定程度上,現在的知乎站到了快手和騰訊陣營。邁過十周年,知乎是時候給過往一個極具儀式感的總結,而IPO敲鐘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相關新聞:

知乎上市:坎坷的商業化 遲到的IPO

來源:北京商報

2020年的最后一個月,低調的知乎新聞不少,先過了10歲生日,后在12月23日被曝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知乎相關人士暫未回應,業內人士對知乎上市也并不意外,互聯網行業多是成立五年就上市的企業,知乎算少有的10歲還未上市的互聯網“前浪”。

論投資方背景,拿到騰訊、百度投資的知乎,是巨頭的寵兒,估值比海外同行高,但論商業化試探,知乎卻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且從降低注冊門檻,大攬用戶之后,知乎已很難用一個標簽定義。對于普通用戶和觀察者而言,上市是一個窗口,可以近距離看清知乎,對于知乎而言,巨頭不會放棄自建內容生態,如何保證內容健康和商業化成績單,是知乎要回答好的問題。

為什么IPO慢半拍

12月23日,有報道稱,“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三家承銷投行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信,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知乎相關人士暫無回應。

對于知乎商業化,業內人士多認為:10歲了,是時候上市了。按照此前互聯網企業上市的案例,知乎慢了很多。與同時期成立的公司對比,快手較知乎晚3個月成立,但已經在上月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B站成立于2009年6月,比知乎早了半年,已經于2018年3月在美國上市。

反觀知乎,一直很低調,近一年幾乎沒有資本層面的動作。根據天眼查信息,截至目前知乎完成了8輪融資,最近一次是2019年8月的F輪,由百度、快手、騰訊等投資,總額4.34億美元。

其實,從品牌認知度上,知乎與同期互聯網應用相比,毫不遜色。創立之初,知乎不光吸引了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等大佬入駐,垂直領域專業人士也層出不窮,一時間知乎即高端的品牌形象明顯。

但就是這樣一家一上線就被眾多大佬追捧的互聯網企業,上市節奏卻慢吞吞。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有兩種可能,一是高管認為公司目前被低估,上市會吃虧。二是創始人不想被投資人束縛,想要自由發展。”王超猜測知乎的情況是前者多一點。

為什么用戶不高估值高

要說被低估,對比同類型企業,知乎的估值并不低。

知乎在國內暫沒有可對標的企業,產品層面最相似的是海外問答平臺Quora。在2019年8月完成F輪融資時,坊間消息稱,知乎融資后估值35億美元。Quora估值20億美元。

當時知乎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知乎用戶數2.2億、話題數38萬、回答數1.3億。此后,知乎官方未更新過用戶數據,相關人士僅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截至目前,知乎已經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知乎和Quora沒有同時期、同維度的用戶數據。按照此前的報道,2018年Quora月獨立用戶訪問量1億。

比達咨詢分析師李錦清認為,知乎和Quora都是問答起家,但是現在兩家業務不太一樣。“Quora是一家問答社區,知乎更像是內容社區,或者說是用問答的形式做的內容社區。這個區別,慢慢讓知乎的業務越來越多,比如有問答、直播、會員等。有了更豐富的業務,就可以向投資方講出更多故事,估值的上升空間會更大”,李錦清說。

艾媒咨詢CEO張毅從資本層面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知乎跟Quora相比,年輕用戶比較多,一般來說,資本方更看好年輕用戶多的平臺。另外Quora的投資方基本都是機構投資者,這種投資者一般對估值比較謹慎。知乎早期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后期以騰訊等戰略投資者為主,戰略投資者也追求投資的商業回報,但主要想借投資建立自己的內容護城河,所以會給出更高的估值”。

為什么商業化多波折

也可以反過來看,知乎的業務不斷擴張,戰略投資人越來越多,讓知乎的品牌定位越來越模糊。

對于普通用戶和第三方平臺來說,知乎是家什么企業,沒有統一的答案。按照蘋果應用商店的歸類,知乎在社交榜單中,長期排名免費社交榜前五,12月23日位居微信、QQ、小紅書、微博之后。知乎和上述每家都有明顯差別,但也有相似的業務。

不過,在激烈的互聯網角逐中,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變現能力。2016年以來,知乎幾乎嘗試了知識付費的一切可能路徑。2017年,知乎正式開始商業化,不再遮掩對變現的渴望。

2019年,知乎副總裁、會員事業部負責人張榮樂表示,“鹽選會員與廣告業務已經成為知乎商業化的兩大方向”。12月23日,知乎相關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看,知乎商業模式主要還是廣告和會員,好物推薦這種社區內容變現的形式,也有不錯的表現。”不過該人士并未告知具體的營收規模和結構。

在張毅看來,知乎商業化做得很謹慎,并不順利,原因是“知乎是社區,年輕用戶居多,內容質量和健康度較難保證,這讓知乎變現陷入兩難,這也是知乎為什么啟動上市比較晚的原因”。

王超也提到了知乎內容和商業化的矛盾,“知乎商業化過早,跟內容產生了嚴重沖突,導致內容質量下降太快,用戶增長面臨瓶頸”。

關鍵詞: 知乎 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