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10:03:18
來源:鈦媒體APP
從官宣啟動上市開始,螞蟻集團的上市進度就一直是市場的關注熱點。在這一背景下,螞蟻戰略配售基金千呼萬喚始出來,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9月22日,易方達、匯添富、華夏、鵬華、中歐五家基金同時披露,與螞蟻集團簽署戰略投資者認股協議,將于9月25日推出以發行價認購螞蟻股票的混合型基金,封閉期18個月。由于5只基金募集規模均為120億,累計規模將達到600億元。
按監管要求,單只基金配置單個標的的比例不能超過總倉位10%。而估值達2500億美元的螞蟻集團對于這5只基金豪橫給予了10%新股的頂配。這樣的產品成色幾乎已經可以預判為爆款。
然而,產品尚未開售,硝煙已然四起。由于發售渠道僅限于基金公司直銷和支付寶平臺代銷,而作為傳統理財產品銷售主力的銀行們被排除在了銷售渠道之外,在恰逢季末理財產品銷售關鍵考核時點之際,這一做法引發了銀行們強烈的情緒反彈。
銀行的逆鱗
有意思的是,這一做法本身并不存在合規層面的爭議。基金公司們直銷的是自家發行的產品,螞蟻集團本身也持有基金代銷牌照,均為合規操作。
然而,從一些銀行內部工作群流出的截圖來看,銀行們的反彈情緒強烈。
有趣的是,圖中所提及的產品管理人周應波同樣也是中歐創新未來18個月封閉運作混合基金即“戰略配售螞蟻股票基金”管理人之一,一場“左右互搏”有望上演。
可以看出,真正觸及銀行們逆鱗的是,這一批本該成為國慶節前重磅爆品的“戰略配售基金”,沒有一點點防備就突然就變成了競品。600億基金爆款帶來的虹吸效應不容小覷,加之季末考核的壓力,讓不少銀行如臨大敵,開始籌謀“季末保衛戰”,制定了應對策略、應對產品和銷售話術,甚至將其他明星產品發售節奏提前。
從上述應對策略來看,銀行們的主要顧慮在于,擔心這批新股基金可能引發大量高凈值用戶的資金流失。
銀行聚焦的是二八法則下的頭部客戶,慣常做法是為高凈值用戶提供尊享服務,用高額的投資門檻篩選高凈值用戶,同時,用稀缺的明星產品增加高凈值用戶的黏性。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下,高凈值用戶也一直被銀行們牢牢鎖定。因此,一直以來,銀行們不但是高凈值用戶所鐘情的服務機構,同樣也是基金公司們最為倚重的銷售渠道。
從眼下引發巨大爭議的這5款產品來看,發行產品的五家基金公司均屬當前市場上的一線基金公司,而負責操盤的基金經理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有數據統計顯示,這5只基金的基金經理過去一年操盤的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67.67%,是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的2.71倍。
此外,螞蟻集團的品牌效應和發展潛力亦得到了市場認可,以目前凈利潤及估值計算,其市盈率或在40倍左右,遠低于A股科創板近90倍的市盈率。
不得不說,這樣的產品成色確實是高凈值用戶偏愛的類型,而600億的發售規模也引發了銀行們的焦慮。一定程度而言,這種擔憂不無道理。
經營邏輯大不相同
但從螞蟻的做法來看,則完全是另一番視角。
從產品的設計理念和銷售的渠道選擇來看,螞蟻為支付寶用戶發放粉絲福利的意味遠遠超過了爭奪高凈值客戶的野心。
產品設計本身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事實上,高凈值用戶的理財選擇很多,科創板打新、私人銀行高收益固收、私募認購都是面向高凈值人群的選項。而從比例來看,支付寶平臺的大多數用戶依然與這些選擇絕緣。而眼下這五款混合型基金的認購門檻僅為1元,幾乎可以稱作零門檻,對理財小白的友好度爆表。
從支付寶官方披露的數據來看,其理財平臺的聚焦客群的資產規模顯然遠低于高凈值人群的標準。螞蟻集團近期披露的招股文件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個月內,理財科技服務平臺服務了5億以上的用戶,而平臺促成的資產管理規模約為4.1萬億,戶均持有余額約8000元,相較公募基金近年來超過1萬元的戶均持有份額為低,相較于私募類產品100萬元投資門檻和傳統銀行600萬私人銀行服務開戶標準則更是難望項背。
上市對螞蟻而言無疑是一件喜事,放棄成為高凈值用戶的“專屬”,而選擇在支付寶平臺與用戶共襄盛舉無疑是一張絕佳的溫情牌。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們的不甘與不忿雖然可以理解,卻也不失為一次反思既有商業模式的契機。
事實上,眼下大多數銀行都已經意識到了零售市場的重要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展開了零售轉型的步調,但在零售轉型的步調上始終很難做到真正的下沉。
此次爭議看似僅僅只是關乎認購渠道,卻也再一次驗證了流量為王的經典邏輯。如何放下身段,不再僅僅以高凈值用戶為尊,用心深耕零售用戶,也是成為銀行們未來發展難以回避的長期命題。
關鍵詞: 螞蟻新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