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10:40:23
來源:第一財經
【從銀行股開始,一波新股破發蠢蠢欲動,甚至,有些在境外上市的金融科技股也出現了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炒新”降溫,Pre-IPO近乎絕跡。在這樣的狀態下,PE們開始思索未來之路。有些PE開始朝著被投項目公司的價值深度整合進入,不再是過去的“投機主義者”,而是通過連接內外部資源,以“賦能者”的角色,助推項目公司發展。】
2019年1月3日,隨著紫金銀行(601860.SH)登陸滬市主板,年度A股IPO序幕由此拉開,首發價3.14元的紫金銀行,上市首日大漲43.95%,并在此后連收了5個漲停板,3月份上市的西安銀行(600928.SH)、青農商行(002958.SZ)也有不錯的表現。
事實上,類似的“新股不敗神話”已經講了很多年,唯一不同的是,IPO的主角們最終能夠收獲幾個漲停板而已。
然而,到了四季度,這一信仰受到挑戰,渝農商行(601077.SH)上市次日跌停,10個交易日后破發,浙商銀行(601916.SH)上市首日盤中破發,郵儲銀行(601658.SH)還引入了“綠鞋機制”,首日也僅漲了不到2%。
從銀行股開始,一波新股破發蠢蠢欲動,甚至,有些在境外上市的金融科技股也出現了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炒新”降溫,Pre-IPO近乎絕跡。
這就為旨在一二級市場賺取價差的PE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10年前,估計不會有一位PE合伙人可以想象到10年后的今天,新股上市首日還得找大資金在背后強力護盤。10年后的今天,也不會再有PE依舊幻想著出現10年前那樣臨門一腳Pre-IPO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奇跡生涯。
三起三落間
2009年10月,創業板開板,就在這前一年,2006年入行PE的吳舸(現德富資產執行合伙人)在當時比較流行的博客里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A股泡沫的效應向上游傳導,PE過熱成為業內熱門的話題,新的市場參與者經常來自于傳統行業,對金融市場缺乏認識,通常沒有完整地經歷過一個市場周期,對比同期平均30~40倍的A股市盈率,是他們愿意和開價18倍的目標企業談判的原因。但對于一個預期年增長僅僅30%的企業來說,15倍的市盈率的買入價意味著怎么樣的風險,多數人全然不知”。
“市場就像上帝,只幫助那些努力的人;但與上帝不同,市場不會寬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他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話作為結語。
東方富海合伙人梅健自1999年加入到PE行業以來,幾乎見證了中國PE行業20多年的沉浮之路。
在他看來,自中國的PE行業誕生起,就歷經“三起三落”。
初起是PE的起步;初落是2000年~2004年之間;二起是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后;二落是2006年~2007年;三起是2009年~2011年;三落是2015年IPO暫緩發行,2017~2018年募資也變得很困難,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現在。
“三起三落”間,2009年~2011年,中國的PE行業幾乎到達一個巔峰時代。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出現最多的提法就是“這是Pre-IPO最好的時代”。
2009年,創業板首批28家企業掛牌,超過40家PE投資了23家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大都屬于Pre-IPO型的逐利投資,7家企業的投資在2009年,即投資不到1年企業就實現上市。2008年后投資的PE,收益都在5倍以內。
往事難回首
這樣的收益在當下被談及時,都會獲得一片欷歔。
“投委會給我們的IRR(內部收益率)的優秀指標是9%~10%,也就是說達到這個指標,回報就是很好的了。”一位總部位于深圳的PE合伙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現在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上市已無難度,從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到新三板、科創板,資本市場在不斷擴容,上市前新股申購量萎縮,上市后破發漸成趨勢,市場交易量只集中在頭部公司,其他公司的交易量慘淡,一切跡象都在昭告過去,對于上市公司的投資,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價值基本面。”該深圳的PE合伙人說。
“以前千軍萬馬去找一個Pre-IPO項目,臨門一腳也能博得很大的收益,現在市場上再也沒人敢這樣干了,一二級市場套利的空間、制度紅利的空間越來越少。”他說。
除了項目端以外,募資端同樣困難。錢,是PE行業目前最為頭痛的問題,一位具有國資背景的PE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在過去,民企老板、上市公司大股東往往是資金的主要來源,如今,他們的資金也陷入緊張。再加上投資周期在變慢,舊的基金退不出,錢就沒辦法出來進入新基金。
“已經成為連鎖反應。”他說。
為了支持私募股權的發展,各地的政府引導基金“閃亮登場”,“但其中的問題在于,政府引導基金的本意是引導社會資金,必然要求社會資金先到位,如今是社會資金到不了位,政府資金趴在賬上就出不來,政府基金又不能包攬整個投資,否則就違背了初衷。”該國資背景的PE說。
今朝向何處
在這樣的狀態下,PE們開始思索未來之路。
有些PE開始朝著被投項目公司的價值深度整合進入,不再是過去的“投機主義者”,而是通過連接內外部資源,以“賦能者”的角色,助推項目公司發展。
高瓴資本合伙人曹偉認為,雖然私募基金在募集、投資、管理、退出等環節存在挑戰,但也有巨大機遇與潛力。私募股權基金應堅持價值投資,不僅要做長期資本,還要做賦能資本,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賦能服務;不僅要發現價值,更要創造價值,持續投資新興產業、培育新動能,同時充分挖掘傳統行業價值,利用數字化、信息科技等為傳統企業賦能,提升企業內生動力。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李家慶認為,未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退出路徑在增多,退出門檻在降低,退出的項目在分化。
“未來可能分不清楚什么叫做一二級市場,什么叫做VC和PE,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作為基金管理人來說,可能會進行一二級市場的打通,包括參與到并購等領域。”李家慶說。
在吳舸看來,缺乏抗風險能力的資產配置不應該是PE的風格,只有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公司改良而獲得價值,這才是PE的精髓精神。但遺憾的是,在2008年,很多新的市場參與者可能對此聞所未聞,他們更多的邏輯是“打折買擬上市股票”。
“客觀來說,PE-Growth投資存在‘上市溢價紅利’,但行業最終應該回歸到投資的本質,關注公司基本面和價值;從當前周期來說,因為經濟調整期壓力,PE行業出現新的大機會,進入了并購PE特別是特殊機會并購PE的時代。抄底、改良、跨周期會成為這個流派的關鍵詞。”吳舸說。
“雖然,Pre-IPO型的套利策略永遠可以做,但顯然,這個策略在未來一個階段的風險回報比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不穩定。關鍵是,核心競爭力不明顯,賺錢路基不足。“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