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行業 > 正文

印度慢慢恢復元氣的手機產業再次受到打擊

2021-08-04 09:52:27來源:愛集微APP  

印度第二輪疫情來勢之兇猛讓所有人始料未及,高峰期的單日新增病例一度達到40萬人。為了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一道道“封鎖令”在印度多個地區施行。與疫情發展一同受限的,還有當地經濟和產業發展;剛在首輪疫情中慢慢恢復元氣的手機產業,也再次受到打擊。

上述背景下,產業鏈廠商除了要對抗疫情本身帶來的威脅,還要面臨客戶訂單量減少、工廠運營成本增加等連鎖反應帶來的壓力;集微網此前也曾報道過,許多規模較小的企業已然無法繼續承受,不得不選擇撤離在印度的投資。

時間來到6月初,得益于防控與疫苗接種工作的推進,印度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多個地區陸續解封。從產業鏈的角度看,似乎是峰回路轉。

積極復工復產

集微網了解到,隨著印度多地解封,該國對中國的簽證也陸續開始發放,不過目前仍以工作簽證為主,商務簽證仍處于暫停發放的狀態;即便如此,由于相關部門收緊了對簽證發放的審批流程,中國員工申請前往印度的工作簽證也頗有難度。

合力泰印度分公司總經理溫泰坤談到:“相關部門會基于申請人的專業與工作崗位匹配度、在印度的納稅情況、公司在印投資規模、企業能夠創造的就業比例等等多個方面,綜合評估決定是否對其發放工作簽證。因此,現階段中國員工申請去印度的工作簽也存在申請時間長、難度大、拒簽率高的問題;根據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當前工作簽的拒簽率高達40%。”

路雖遠,行則將至。

雖然簽證的申請過程并不容易,但許多在印度投資的中國企業仍在積極籌備。一方面是派遣國內管理、技術崗位的員工前往印度,另一方面則是在當地工廠最大限度實現復工復產。

資深行業人士透露:“雖然疫情比起前兩個月有所好轉,但中國企業的防護意識還是比較高。因此許多工廠也不敢太大規模的復工,怕造成大面積感染。就現階段來看,位于北方邦的中國工廠普遍的復工率約為45%-50%。”

據悉,北方邦的大諾伊達地區聚集了全球多家制造業工廠,由該地區所生產的產品種類已覆蓋了手機產業鏈中的多個環節,包括整機、充電器、適配器、攝像頭模組、電池組件等。可以說該地區的疫情走勢,對當地手機產業鏈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對此,有當地中資企業指出:“事實上印度當前疫情較為高發的地區更集中于南方城市,相反北方邦的情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解封之后,包括德里、大諾伊達等地的經濟活動都逐漸恢復。從我們的角度看,恢復程度已經與第一輪疫情爆發前相差無幾。”

綜上來看,印度疫情短期內的改善已經讓當地產業鏈出現逐漸回暖的跡象;然而疫情的復雜多變,也讓這股“暖風”中裹挾著許多風險和挑戰。究竟是去是留?成為擺在許多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

持久戰下的“去留問題”

誠如大家所知,疫情以及中印關系是衡量印度市場投資價值的兩個關鍵性因素,同時,這兩個因素又都具有較強的不可控性。

首先來看因兩國關系導致印度對中國的抵制行為,行業人士認為:“短期看兩國關系的走向不明朗,甚至有可能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緊張。不過對于智能手機行業來說,中國品牌在印度的市場份額、技術、供應鏈資源等方面都具有絕對性的優勢,而這些優勢都是印度短期內無法實現替代的。”

即使在兩國關系影響下,當地民眾中一度出現了較為極端的反華情緒。然而從結果來看,這股情緒并沒有在手機市場上激起水花。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發布的數據,2021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增長了11%,總出貨量達到了為3710萬部。其中,小米以28%的市場份額成為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中最暢銷的品牌,而后依次為三星、vivo、OPPO、realme,前五席位中國品牌占據其四。2021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近90%至3240萬臺。小米以29%的市場份額依舊位于榜首,其次分別是三星、vivo、realme以及OPPO。

即便在包括兩國關系、疫情、全球芯片緊缺等多項負面因素的沖擊下,上述幾家企業的市占率有一定變動,但不變的是,中國手機品牌及其供應鏈在印度市場依舊占據主導地位。

其次,再看后續疫情可能給產業鏈帶來哪些變化。

如上所述,眼下印度疫情有一定好轉,但當地疫苗接種的進度卻十分緩慢,長此以往經濟及各項產業發展勢必受到負面影響。

同樣以智能手機為例,此前集微網也曾在報道中提到,自去年以來,印度當地功能機銷量明顯增長;隨著該國防疫抗疫工作展開,印度從功能機過度到智能機時代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在疫情給國家經濟造成沖擊的前提下,或許會讓此趨勢明顯放緩。

結合以上種種來看,印度市場無疑是充滿機遇的;不過在中印關系與疫情兩個長期存在的風險之下,企業在印度投資或許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最后,中國貿促會印度代表處代表劉曉東對產業鏈廠商的去留問題給出建議:“我認為從印度本身的人口紅利及市場潛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于在印中資企業的去留問題,還是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考量,如果是有資金條件、資本實力的企業,我會建議它們堅持。因為惡劣的局面不會一直持續,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在共同推動改善中資企業的投資、經營環境。”(校對/Candy)

關鍵詞: 手機產業 受到打擊 印度 去留問題

相關閱讀